• 31阅读
  • 0回复

质量·效益·经济发展战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15
第5版(理论)
专栏:

  质量·效益·经济发展战略
徐志坚
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在一系列讲话中,再一次精辟地阐明了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这对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振兴我国经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实践表明,坚持“质量第一”是发展我国经济的正确方向。这是因为:
坚持质量第一才能增加有效供给。质量是产品、服务满足规定要求或潜在需要的特征或特性的总和。就产品而言,从劳动的有效性看,质量低劣,不仅不能满足规定要求或潜在需要,而且物化在产品中的劳动的有效性也被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数量越多越浪费;从质量与数量的关系看,质量好一个顶几个用,能够起到缓和数量不足的作用,反之,几个顶不了一个用,就会加剧数量不足的矛盾;从市场看,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性强,对质量要求高,对花色、款式变化敏感,买主宁可付较高的价格也要购买质量上乘的商品。
质量问题也是效益问题。目前,我国一些工厂的废品、次品、返修品率很高。据一些专家估计,我国企业中不良品损失约为产值的10%左右。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难怪有人指出,减少不良品损失是一座待挖掘的“金山”。事实也正是如此。1989年,天津开展了降低不良品率的管理活动后,仅13家企业就增加效益达223万元。武钢在全公司开展创“质量效益型”企业后,废品率由1.17%降为0.15%,1988年直接来自提高质量的各种效益达2.2亿元。上述实例说明,唯有以质量为基础,才能把增加产量与降低消耗有机地统一起来,并使数量和利润的增加建立在更坚实的基础上。
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的日益加剧,市场商品竞争已由价格竞争为主转向以商品质量(包括品种)、交货期、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竞争。许多国家以把提高进口商品的质量作为实行“限入奖出”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重要措施。在世界这个大市场上,谁要想打进去或占领它,都要依靠产品的质量。当然,国际市场上也存在着各种层次的需求,有时低质、低价也能寻找到一些销路,但不能作为一种战略。相反,现在国际贸易虽然可以采取配额限制商品进口数量的增加,但一般并不限制进口金额,因此,优质、高价仍然可以扩大出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一批工业产品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但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
江泽民同志指出:“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第二步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经济发展战略。”要使我国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朝着富有竞争力的世界级质量这一目标迈进,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首先,要形成重视提高产品质量的“大气候”。有人认为,90年代的质量管理是高层领导人的管理。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因此,要提高全民族的质量意识,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质量意识。只有各级领导在实际工作中始终不渝地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才能形成一个人人重视提高产品质量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制订国家质量发展的长远目标。这个目标应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并与国家的产业政策相衔接,成为国家经济总体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部门、各地区必须从全局出发,围绕国家质量的发展目标组织落实。
第三,通过扶优限劣、奖优罚劣,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努力生产优质产品。国家要对生产优质产品的企业,在投资方向、物资供应、财政信贷、物价、税收等方面制订扶优限劣政策。要运用评优、发放生产许可证、国家监督、抽查、查劣等手段和经济杠杆,从宏观上造成扶优限劣、奖优罚劣的整体环境,激发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内在动力。
第四,强化科学管理,推进技术进步。要结合我国企业的特点,认真贯彻已颁布的《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系列国家标准,推动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入发展,从总体上提高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要加快标准化、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结合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发展专业化生产,提高零部件、元器件和原材料的生产质量,不断改进产品的设计、结构、性能和式样,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为提高产品质量奠定先进的技术基础。
第五,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质量责任制。据对11个工业部门中250个不同类型企业的调查表明,约有44.3%的企业在经营承包合同中没有质量责任制。这种状况必须很快改变。
第六,要加强对产品和商品质量的技术监督,形成国家监督、行业监督和管理、社会监督的机制,在抓好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的同时,切实抓好市场商品质量的监督,以商促工,形成提高我国产品质量的良性循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