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新加坡的住宅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17
第6版(国际)
专栏:

  新加坡的住宅建设
朱世荣
新加坡在历史上,有一个半世纪是在殖民者的统治下度过的。本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全国一百六十万人挤在只占国土百分之一点二的市区,除百分之八点八的人有房子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不是栖身于旧木板、破铁皮、棕榈叶搭成的鸽笼小屋,就是露宿街头。房荒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一九六五年,新加坡独立,面对如此严重的房荒,政府在都市规划中,不仅把住房放在施政的优先地位,还明确提出“给民众一个高质量的生活环境”的目标。为确保“居者有其屋”,在进口建材不断提价、人力与建筑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政府提倡低息贷款自购住宅,并以低于私人房价的百分之七十五出售国家所建住宅。为降低“国宅”售价,政府先向公积金局借相当于国家每年预算百分之四十左右的国宅建设资金,再以低息转贷给建屋局,以减少建屋局过重的财力负担,鼓励其多建、快建商品房。目前,全国二百五十多万居民中,用低息贷款买房的已占百分之七十以上。昔日密密麻麻的鸽笼小屋,已被数十层的高楼大厦取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居民都住进了舒适优美的国宅。
土地国有、统一规划,是新加坡城建的突出特点。据建屋局介绍,政府除已定的国宅建设用地外,还保留许多资源用地,即使人口发展到四百万,也不会有缺地之虞。现在的国宅,只有小部分在市内,大部分都在郊区,多是自成一体的新镇,镇中各类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散居在四周的人们,只要步行三五分钟,就可到达工厂、学校、商店、幼儿园、影剧院,吃、穿、用、学、玩基本不出这“小天地”。国宅的设计建筑相当讲究,各种造型相间,高矮参差交错,立体感很强。一座几百住户的大楼,一层全是无隔墙的空室,以供居民聚会游乐之用。凉台上摆满了盆景鲜花,楼下则绿树成荫、花团锦簇。
漫步在新加坡大街小巷,既看不到一栋墙饰斑驳的旧房,也见不到楼上有“万国旗”出现。据了解,政府除规定建筑物五年必须粉刷一次外,还规定国宅的晒衣设施必须建在楼后隐蔽处。不经建屋局许可,不得改变建筑物原有色彩和设施。居民说,政府对一草一木都有规定,虽说措施严一些,但确保了城市始终整洁美观的面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