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低谷中的苏联石油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17
第7版(国际)
专栏:

  低谷中的苏联石油业
吕岩松
苏联,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近两年来,出现了石油产量逐年下降的趋势。据报道,苏今年石油产量又将由1989年的6.07亿吨下降为5.92亿吨。原油产量下降,再加上石油加工业方面的问题,使国内市场上油品供不应求。供油情况一向较好的莫斯科市1988年“缺油日”竟达152天。不久前伦敦石油市场传出消息,苏联为弥补国内供应不足开始从西北欧市场进口汽油。与此同时,作为苏联最主要创汇手段的石油出口量也在减少,据报道,1990年的出口量将由去年的4400万吨下降为3700—3900万吨。石油在外汇收入中所占比例由80年代初的70%下降为44%。
苏联石油业滑向低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开采条件恶劣,成本增高是苏联石油业日渐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苏联石油业的三大产区——高加索油区、伏尔加—乌拉尔油区、西西伯利亚油区经多年开采,已逐渐进入衰退期,产量下降。为保持一定的开采率,一些油田不得不采用地下注水法,以水驱油,但注水过多又产生了反效果,目前,从这些油田的油井抽出来的石油中含水量高达75%。另一些油田为提高原油流动性需注入浓硫酸,从而使采油成本上升。至于西伯利亚油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勘探、基建、运输费用往往要比老油区高出好几倍。据报道,如今苏联石油平均每吨成本为50—100卢布,而政府确定的收购价仅为25卢布。石油工业长期亏损经营。
2、管理差,效益低、缺乏资金是苏联石油减产的又一重大原因。据报道,苏联石油工业管理差,效率不高;石油设备制造落后于生产的发展,生产机械化程度低,某些钻探设备、大口径输油管道依赖进口。加之新油田多分布于边远地带,工作条件恶劣,福利设施差,工人难以安心生产,人员流动大。此外,由于国内油价偏低,不利于节约资源,能耗高,浪费严重。
为应付过高的能源需求,80年代初政府对石油业的投资曾以每年10—15%的比例递增,然而,目前由于国内消费品供应状况极端紧张,政府不得不挤出大量资金用于进口消费品,致使能源部门能得到的投资减少,石油生产当然受到影响。
3、社会动荡、民族关系紧张是苏联石油生产锐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近年来,苏联煤矿和铁路工人的多次罢工,使煤矿产量和铁路运输能力下降,煤炭供应紧张,火力发电减少,石油消费成倍增长。
亚美尼亚、阿塞拜疆间的民族冲突和骚乱常使运输中断,因而严重地影响了这两个共和国产油区的生产和原油外运。
这一切表明,苏联石油工业部门要在短期内走出低谷并非易事,但是苏联政府正在寻找出路。近来,苏联又发现了若干新的油田。苏联还大力推广天然气以取代石油,用于发电、机车动力。此外,美国、日本、西欧一些国家对苏联石油业投资兴趣加大,这也许为苏联振兴石油业提供了一种契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