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想象力没有消失——影片《大气层消失》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17
第8版(副刊)
专栏:

  想象力没有消失
——影片《大气层消失》观后
郑洞天
蓝色的大气层荫庇着地球上的生灵,如果有一天它穿了个洞,人们也许不会想到那是自己造下的孽。环境保护一向属于科教片或纪录片的命题,然而冯小宁忍不住想问一句:“当人类污染了大自然时,人类自身被污染了什么?”(《导演阐述》)于是儿童电影制片厂破了一次格,用儿童片的方式拍了一个大题目。
人们对儿童片作为大人思想的载体微词颇多,其实这是一大冤案,因为拍儿童片的本来都是有思想的大人。问题出于大人强迫影片里的孩子像他们一样地思维和活着,而不是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我们希望他们认识的世界。批评家一再叮嘱儿童片不要“超负荷”,《大气层消失》不超则已,一古脑儿负个人类至关重要的重荷,但我想孩子们会很有兴趣地接受它,看完了没准还要学着影片里的动物,时不时悲壮地叹一声:“你们人类……”
儿童有儿童的天地,但他们也是人类的成员。臭氧层空洞带给地球的灾难,孩子们将来会承受的更多。他们暂时也许不懂得一个氯原子能破坏十万个臭氧分子的道理,但他们看到河里的鱼找不到一方净水,森林的鹿群被太阳烤得四散奔逃,最后一只东北虎奄奄待毙,心里比大人还要心疼着急。当编导循着这条思路讲述起一个孩子和动物的故事,他就找到了那人类性主题的特殊切入角度,他让孩子们在寓言的境界中接受一次环境意识的启蒙,又以孩子般的真诚和爱心呼唤着大人们的良知。
银幕上最吸引我们的是那些动物出场的部分。无论是对众多动物形象十分精心的造型塑造,还是给它们有趣的“口型”极为出色地配上的性格化声音,这部影片都充分显示了儿童片天地所特有的视听可能性。然而创作者的用意并不在弄一场马戏团式的驯兽表演,以满足观众的童心,那些通常只被人类当作点缀生活宠物的猫儿狗儿,竟比人类还清醒地洞悉和面对迫在眉睫的全球大灾难,这就使动物世界被赋予了严峻的现实感;动物们关于这场生态危机所说的一切,现实中的人们何尝不天天充盈于耳,于是影片里只有一个孩子能够听懂又成为一个象征;当那只衔着火炬的狗冲向巨大的氯化烃毒气罐,作出了普罗米修斯式的献身,我们很难还平静地呆在寓言的氛围里,会为人类的麻木而汗颜!
《大气层消失》在儿童片的框架里揉进科幻、惊险、政论等各片种的特征,不拘一格而构成自己的品格,把一个很庄重的主题演化得具有很高的可看性。看这部影片跟看冯小宁以前的作品(电视剧《病毒·金牌·星期天》、《21世纪大爆炸》)有一个同样的感觉,这位创作者的心态很不“安份”,无论是作品命题的确立还是形式机制的建构,他总有让你出乎意料的东西。常规的期待心理不断被打破,观赏过程就处在始终的兴奋之中。回过来一想,这种不安份不正显现着艺术生命中不应缺少的想象力吗?想象力开拓着作品的视野,想象力里燃烧着爱生活的激情,同时,想象力也包含着创作者的文化准备和自信。《大气层消失》的无拘无束,作为一位导演的电影处女作更显得可贵。尽管也有不少地方让你兴奋之后感觉空泛,比如那位代表大人们最高智慧的科学家为什么故意搞得神经兮兮,比如叙述结构中的多条线穿插,常常忽略了保持观众的心理接受流程,而这些毛病恰恰不是想象力的结果,正是想象力不足导致的矫饰和造作。
无论如何《大气层消失》是一部不平静之作。它对于儿童片创作在怎样的思路上突破现有格局,对于探讨当前电影平庸和贫乏的内在原因,都会引出一点有益的回味。它在呼吁人类珍惜我们生存的环境,它也在呼吁艺术家们不要消失了维系创作生命的想象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