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草原归来话友谊——访问蒙古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19
第6版(国际)
专栏:

  草原归来话友谊
——访问蒙古见闻
本报记者 陈清 黄翊明
金秋九月,我们应蒙古《真理报》的邀请,访问了蒙古人民共和国这个遍地绿草如茵、羊肥马壮的邻邦。蒙古人民热情、豪爽,对中国人民充满友好感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乌兰巴托这个拥有五十多万人口的美丽城市,显得那样安静、整洁,既有欧洲风格的建筑群,也有洁白的蒙古包。我们下榻的大天口国宾馆,依山傍水,可以看到度假的人们在土拉河上垂钓,不时见到三五成群的野鹿在河边饮水。城市里能有这一派田园风光,诗情画意,颇使我们感到意外。然而,蒙古不仅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我们,更以热烈的亲戚般的友情感动着我们。当我们由市区回宾馆经过那带有中国式桥亭的和平大桥时,蒙古朋友不止一次深情地指点说,大桥雄伟坚固,是中国六十年代援建的。从外形上令人很自然地联想起武汉和南京的长江大桥。那桥头两幢十多层的大厦,也是中蒙两国工人共同建成的,现在是高级饭店。蒙古朋友还特地带我们到市中心参观了也是中国援建的百货大楼,其外形和内部结构酷似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经过三十年沧桑,为了适应新的需要,今年中国深圳一个建筑公司被请来帮助重新装修。中国工人表示:要把它装修得更加漂亮,更加现代化。在后杭爱省,副省长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六十年代中国帮助我省兴建的南塔米尔河大桥,现在还很坚固。”那一座座流下中国员工汗水的建筑物,凝聚着蒙中两国人民的友谊。这种友谊年深日久而情意更浓。
普通蒙古人民也随时随处对我们流露出款款深情。
我们因等候飞机的偶然机会走进一个飞行员家里作客,客厅里我们意外地看到电视机上端坐着一尊瓷塑弥勒佛,是中国艺人的作品;墙上挂着三张大幅中国影星剧照;碗柜里清一色景德镇出产的春花玲珑瓷器。主人对中国的感情溢于言表,坚信蒙中友谊会一天天发展起来。
在图布希勒赫县的蒙古包里,牧民拿出马奶、奶酒、奶茶等奶制品,以蒙古的传统礼俗款待我们,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接待中国客人。
在一个国营农牧场,全国最佳康拜因机手达瓦扎布跳下康拜因,把我们让进他那建在四个轮子上面的“家”,确切地说,那是个长方形车厢,但比公共汽车大得多,里面有卧室、厨房,能用拖拉机拉着走,便于根据作业需要,在大草原随处安家,这也许可以称为另一种形式的、机械化的小蒙古包。他情不自禁地把他家的喜讯告诉我们:承包后一年的收入可以增加一倍多。
在伊赫塔米尔县一所小学,孩子们为我们跳起蒙古舞,并把他们在假期采到的蘑菇送给我们,让我们带回去尝尝草原的珍味。
这些点点滴滴的感人见闻,使我们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印象:在蒙古,不论是党政工作人员,还是普通的军人、工人、农牧民、小学生……尽管表达感情的方式不一样,但意愿是一个:希望蒙中友谊得到发展。这是我们赴蒙采访得到的最真切的感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