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雪耻与振兴——写在圆明园罹难一百三十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19
第4版(要闻)
专栏:

  雪耻与振兴
——写在圆明园罹难一百三十周年
本报记者 赖仁琼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
被誉为“万园之园”的我国一代名园——圆明园,130年前惨遭英法联军劫掠、焚毁。距此40年后的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的再次蹂躏。如今,历尽沧桑的圆明园,只剩下大水法、远瀛观的残石断柱供游人凭吊参观。
侵略军不仅毁灭了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名园,还将我国历代所珍藏的文物、难以计数的金银珠宝及藏于园内文渊阁的《四库全书》等全部劫掠焚毁。
10月18日,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
帝国主义的暴行不仅为中国人民痛恨,也遭到全世界人民的痛恨。雨果愤怒地揭露道:“法兰西帝国侵吞了一半宝物,现在,她居然无耻到这样的地步,还以所有者的身份把夏宫的这些美奂美仑的古代文物拿出来公开展览。”
当然,展览、拍卖圆明园宝物的不仅仅是法兰西。当过光绪皇帝英语教师的张德彝,1866年作为我国第一位赴欧旅游团成员出国游历时,就在英国伦敦亲眼看见中国的龙袍、貂褂、太后朝珠、玉石、画轴、神像等圆明园御用之物被赁卖。甚至到了1987年10月,圆明园喷泉时钟上的“猴头、猪头”在纽约拍卖的消息还见诸报端。
雨果还写道:“我相信,总有这样的一天——这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脏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然而,130年过去了,雨果期待的这一天却还没有到来。
“整修整修,还我河山锦绣”
圆明园虽先后两次惨遭外国侵略军焚掠,但园内山形水系及建筑遗址仍依稀可辨。但从1904年到解放前夕,圆明园又经历了“木劫”、“石劫”、“土劫”几个不同阶段。
在被称为“石劫”的这一时期,废墟上凡能作建筑材料的,从地面的方砖、屋瓦、石条到地下的木丁、木桩、紫铜管道,全被搜罗净尽。那些石刻、石雕、石狮及汉白玉的台阶,全被拉走。
新中国成立后,历尽沧桑的圆明园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与保护。50年代,周总理明确指出:“圆明园遗址要保护好,地不要拨出去,将来有条件时作一些恢复。”圆明园遗址相继被北京市和海淀区划定为公园用地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到1961年,初步改变了“兽蹄鸟迹走荒苔”的荒凉景象。
然而,十年浩劫,圆明园遗址也未能幸免。土山、遗址、草木多遭破坏,甚至发生一次运走圆明园石件582车的严重事件。马场、猪场、鸡场以及修造厂等相继在遗址出现。著名美籍建筑师贝聿铭参观遗址后惊呼:“不能在园内种稻种藕修旅馆,否则,将使圆明园遭到彻底破坏!”
挽救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1976年,圆明园管理处宣告成立,由此结束了名园遗址70多年无人管理的历史。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园林工作者逐步清理了西洋楼景区的方外观等5处建筑基址。现在人们看到的观水法那5块石雕围屏和两块汉玉石鼎,就是他们从朗润园湖边荒草中运回圆明园的。
在1980年圆明园罹难120年之际,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历史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性的专题学术会议,中国圆明园学会筹委会在会后成立。以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为首的社会各界1583人“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的倡议书发出后,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反响,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赞同。
今年9月,记者走访当年倡议书发起人之一的汪之力。这位满头白发的前建筑研究院院长仍十分动情地说,在倡议书上签名的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政协副主席、部长、教授、总工程师、文学艺术家、新闻出版界人士以及工人、学生、军人、农民等。
老将军张爱萍喜闻整修圆明园,挥笔写下一首《如梦令》:“秋日偷闲郊游,圆明遗址人流。怒目看废墟,不忘联军寇仇。整修整修,还我河山锦秀。”
1984年12月,遗址整修工程正式动工。人民群众踊跃捐款、参加义务劳动。谈及当年整修福海,管理处副主任冯乃华说,数万名共青团员、青年、部队官兵纷纷来此义务劳动,连小学生都把零花钱攒起来捐给了圆明园。圆明园学会会长,魏传统将军多次在政协和军内的会议上,呼吁各界为遗址公园建设出力。1985年,老将军喜见福海新生,欣然道:“今不见荒田,当使千秋鉴。福海茫茫涌碧波,云以天高淡。淡易看凶残,不欲人间乱。世界评载百万兵,喜我名园变。”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园林工作者密切与专家配合,相继对长春园、绮春园进行了修复。北京市市长陈希同担任遗址公园建设委员会主任后,每年都要帮助解决一些建设中的难题。1988年6月底,初具规模的遗址公园正式向社会开放。
国盛则园兴
今年3月,港澳地区来京出席全国人大、政协会议的部分代表、委员参观圆明园。名园的衰毁和遗址公园的残石断柱激起了他们无比愤慨。著名律师廖瑶珠女士大声疾呼:应该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了解、关心圆明园!
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宋平同志也在今年春天相继来到圆明园。早年,宋平同志在清华大学搞地下工作时曾到过圆明园。那时,园内一片荒芜。今天,看到整修后的遗址公园,宋平同志甚感欣慰。自遗址公园建成后,每年都有上百万人来凭吊游览。西洋楼前残破的石柱、展览馆内大量的文字、图片,无不使人们更加痛恨帝国主义的残暴、野蛮,清政府的腐败和国民党统治的黑暗。一位法国妇女在留言簿上写道:“我来自曾经烧毁圆明园的那个国家,我对历史上他们的这种暴行感到羞耻!”两位英国小朋友在留言簿上写道:“联军太可恨了!”
这些年来,园林建设者在这块土地上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尤其可喜的是,在海淀区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没花国家一分钱,解决了园内几百户农民的转居、近百户农民的搬迁这一历史遗留难题。
83岁的圆明园学会会长魏传统日前在医院接受了采访。老将军身患重病,但谈起圆明园,两眼却闪烁着光芒:“一部圆明园兴衰史告诉我们:国盛则园兴,国败则园衰。今天,中华民族不仅要雪耻,更要振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