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青春献大海——记海军三位先进科技干部标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20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当代军人风采

  青春献大海
——记海军三位先进科技干部标兵
黄彩虹 杨德昌 张泽南
在祖国的万里海疆,数万名海军科技干部把自己的聪明才智,默默奉献给国防现代化建设。他们有的是出国留学归来的博士,有的是我国高等学府的高才生,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首高亢华美的乐章。
双肩撑起一座军港
古黄河口,一座新型的军港拓展在连云港海湾。330米长的防波堤犹如钢铁的巨臂,紧紧挽住了滚滚的波涛;而那宽阔的港池不仅能驻泊中型军舰,甚至可以停靠万吨级海轮。
这是一座无字的丰碑。但军港的每一个角落都留有海军某部工程师任凤岗坚实的脚印。
1968年,当任凤岗从华东水利学院毕业,就与军港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3年前,他率领建筑队接受了建设连云港军港的重任。
开工不久,军港主体工程防波堤迎面扑来一只拦路虎。由于古黄河泥沙的冲积,这里淤泥深度在我国沿海港口中首屈一指。任凤岗带着几位工程师北上大连,南下宁波,向行家取经求法,可回到连云港仍是束手无策。他又跑勘探单位,翻资料,查数据,清除水下淤泥的办法依然只有一个:用挖泥船挖泥排淤。这种方法工序多、工期长、造价高。一天,工程师朱大用告诉他,中科院正在附近做爆炸挤淤试验,也就是说利用炸药爆炸的力量将石头挤压到淤泥层里,达到护岸效果。任凤岗心罅大开,灵感来了!“能不能把这种方法用在防波堤上?”他与朱大用研究采用深水爆炸排淤填石新技术,这样比挖泥船排淤省力省时又省钱。任凤岗邀请专家参加攻关小组,全班人马,吃在工地,住在工地,为了攻克如何埋药和填石的难关,连续三天不睡。经过3次小规模试验后,决定首次点火引爆。他亲自用磅秤将每车石料进行计量,又核对了所有炮眼的装药程序,尔后大手一挥:“点火引爆!”山动,海摇,一阵轰隆隆的巨响,堆成小山样的石料,瞬间填进被炸开的海底,淤泥随同泥石流顷刻湮没在水中。试验成功了!
1000多个施工日,任凤岗天天呆在工地上,搅拌机不再轰鸣,吊车不再运转,人们都下班了,他还要兜上一圈。1989年4月,军港的主体工程防波堤胜利建成,经检测,质量大大超过设计标准,这在我国水工建筑史上是没有的。10月,海军邀请军内外专家在军港召开“新技术鉴定会”,会上,专家们对“爆炸排淤填石”筑堤新技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大海需要我在这个位置
8年前,他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毕业后分到部队,四处活动,争取转业。
8年后,他却被评为优秀青年科技干部,光荣地佩戴上金光闪闪的二等军功章。
他,李山林,海军某试验基地工程师。在基地众多的科技成果中,获得全军一等奖的就是这位年轻人!
1988年5月,李山林随船到南沙执行试验任务,补给时拿到爱人从重庆寄来的信件,满心喜悦地捧读。当他一眼望到“你不回重庆,咱们就离婚”的话语时,脑袋“轰”的一下,顿时惊呆了。一种难以言状的情感涌上心头。
回到船舱,李山林写信,一封封饱蘸着激情的长信,飞向了妻子的身边。“大海需要我在这个位置!”李山林执拗的话语,终于感化了妻子。
他和同伴们又接到海军下达的某型潜艇水下性能试验任务。李山林在原设备上“动刀”,改造测试系统,并根据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大胆提出了总体方案。20多个日日夜夜的拚搏,凝聚着李山林和同伴们心血的总体设计诞生了。
某水中兵器测试中,由于试验数据需人工处理,周期长、误差大。李山林挑灯熬夜,设计改进计算机接口,变人工输入为自动输入,使原来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只需半个小时就可完成。
伴随着辛勤的汗水,在理论上有造诣的李山林,如虎添翼。很快,他又萌发了“第二总体方案”。然而,说着容易做起难。李山林和同伴们为了将软件程序尽快联起网来,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失败的撞击。一次,他正吃晚饭,突然,他把饭碗一扔,喊着“有办法了!有办法了!”扭头冲向试验室……
李山林和同伴们研制的高速潜艇水下航速航迹综合测量系统,把水下测试目标的深度测量误差由10米降低到1米,把最大测速能力提高了1倍,并节约经费120多万元!
建功立业在南沙
1988年8月,他在南沙荣立了一等功。1989年8月,他在南沙荣立了二等功。他,就是全国劳模大会特邀代表、海军某基地工程建筑处工程师林书明。从1987年到1989年,这位曾在华南工学院专修建筑专业的工程师已三下南沙,在南沙这片祖国古老的海洋国土上,度过了不平凡的400个日日夜夜……
1988年的农历大年初一,正在永暑礁参加建设海洋观测站的林书明,带领5名官兵和两名棚工,随船前往华阳礁,为守礁部队建设高脚屋。在他的指挥下,第二天下午,奇迹般地在波涛翻滚的礁盘上,为守礁战士建起南沙第一座高脚屋。
后来,林书明又奉命率领小分队转战南薰礁建起了高脚屋。他还三次登上东门礁勘察。接着,小分队回到永暑礁海洋观测站建设工地。迎接林书明的,是将近200个日日夜夜的艰苦考验。
1989年春天,林书明再次奉命率队开赴南沙,承建永暑礁海洋观测站的收尾工程。他在南沙患下了严重的结肠炎,一日三餐只能吃下一小碗米粥。身体在海水里一受凉,病就发作。上礁两月,体重就掉了4公斤。战士们看他瘦得变了样,没有一个不心疼,他却说:“能为建设祖国南沙出力,即使舍去我这百多斤,也在所不惜!”当运输船运来建筑材料,他领着大家用一双手、一副肩膀,连续奋战84个小时,把1000多吨建筑材料如期卸上工地;架设航标灯,要把50多公斤重的航标灯架抬到礁盘西南角的安装点,礁盘上珊瑚礁龇牙咧嘴,每走一步,小腿上都有可能被划破几道血口子,战士们不让他抬,可哪里劝得住,1公里多路程,他一步一头汗,一步一溜血,整整艰难跋涉了3个小时……在他和战友们的英勇拚搏下,永暑礁整个工程提前60天胜利竣工。
“今朝立业南沙,千秋有功国家”。
林书明在南沙风浪中谱写的是一曲无私奉献之歌,奋勇拚搏之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