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深切怀念刘岘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20
第8版(副刊)
专栏:

  深切怀念刘岘同志
于敏
幼不觉其幼,孜孜以追求。老不觉其老,也孜孜以追求。追求什么?追求理想,追求艺术,追求真正共产党人的品格。这就是我所知的刘岘同志。惊闻他不幸逝世,我始则悲戚,继而沉思。艺术无穷,革命无限,人生有涯。党是整体,革命是整体,人民是整体,正如海洋。海水不枯,革命事业永继,代代相传,因而生命也是无涯的。
刘岘同志自始就不是为艺术而艺术。他60年来创作的丰富业绩,一方面证明革命理想与艺术精进是多么契合无间,因而造就优秀的艺品和人品,另方面也驳斥了近两年某些貌似高深的调调:“纯艺术”论、“主体意识”论、“自我反射”论、“非功利”论以及脱离时代与人民的种种“新”流派。
刘岘同志的最早版画是一帧马克思的木刻像,这时他才17岁。现在的少年大概不知道,这样的刻刀是与国民党的屠刀为邻的。艺术家有选择描写对象的自由,那么他为什么单单选中了马克思?一幅肖像宣告了艺术理想与人类最美好的理想相一致。30年代初期,鲁迅先生大力提倡木刻,同时大力扶持青年木刻家,刘岘也是受教者之一。1934年,他东去日本,攻习油画。“七七”事变之后,他毅然归国,去新四军创办拂晓剧团。1939年来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教。当时我在《新中华报》工作。为了版面的插图,常常求助于刘岘同志。报纸版面有限,所需插图小如二寸照片,而且必须服从时事的需要,这真是“遵命艺术”。他精于“木口刀法”,以工细见长。小小方寸之木,很难施展他的才能,但他总是慨然应诺。他的谦和,宽厚,律己之严,待人之诚,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也正是在同一年,他亲手拓印一册版画,呈送党中央领导同志。画册包括延安景物,大生产中的人物等等。毛泽东同志过目后,欣然命笔,题曰:“我不懂木刻的道理,但我喜欢看木刻。刘岘同志来边区时间不久,已有了许多作品,希望继续努力,为创造中华民族的新艺术而奋斗。”弹指60年,刘岘同志共有版画千余幅。惊人的毅力造成惊人的成果。他早期的作品多半是新文学的插图。《阿Q正传之图》、《野草之图》、《子夜之图》、《怒吼吧,中国之图》等。为人生的文学和为人生的艺术互相辉映,使他青年时代就以文坛先驱为良师益友,如鲁迅、茅盾、叶圣陶等。而后他的刻刀所向,一则控诉旧社会。讨饭的老妇,码头的苦力,这些被侮辱与损害的无一不引起他深厚的同情。二是对于新社会的歌颂。延安的景物和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要内容,其中倾注了他对新事物的热爱。他的艺术已经臻于成熟,其标志是独特而鲜明的个人风格。鲁迅在《〈木刻纪程〉小引》里说:“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刘岘的创作融合了外国的良规和中国的优秀遗产,使两条路合为一体,这使他的版画具有两种鲜明的特色:一是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的,为老百姓喜爱的;二是艺术家独特发现的,独特创立的,自成一家,又与我国的新的版画融为和谐的一体。
建国以后,刘岘同志的版画更有了新的内容和完美的形式。建设者的形象,志愿军的形象,农民的形象,新的生活场景,都成为他描绘的对象。特别值得一提是他为郭老的百花诗配的百花图。没有一种花卉不是他求得原型,细心揣摩,然后动刀的。他的《寓言百图》也是用心良苦,其中对于某些消极社会现象的嘲讽,对于“四人帮”的痛恨,都出自他从小就培养起来的深憎,这深憎里又蕴含对于光明和真理的期望和深爱。
朴实无华,俭约自奉,刻苦自励,热诚待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刘岘同志的性格特点。战争年代,他背负木板和刻刀,足迹踏遍大河上下,长江南北。全国解放,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好多了,他仍然每日操刀,没有午休,常至深夜。他痛恨脱离时代、脱离人民,自我膨胀,互相吹捧的那种以“新”玩意儿哗众取宠,敲财神爷之门的哥儿们。而对于真诚的艺术青年,他则以真诚、以谆谆的教导,以最大的热情相待,品评他们的作品,指点其得失,鼓励他们创办有地方特色的版画社,也认真地回复大量的来信。可见他不但在版画艺术的发展上师从鲁迅,也在为青年一代倾注心血上师从鲁迅。
(附图片)
鲁迅像[版画]刘岘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