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疲软不是我国消费品市场的主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21
第2版(经济)
专栏:市场考察

  疲软不是我国消费品市场的主流
群众消费观念有四大变化:
●有钱不怕买不到东西;●存货不如存钱;
●咋支出要看有啥收入;●不能“火燎眉毛只顾眼前”
新华社记者 陈宪鑫
一位经济学家告诉记者,看市场,不管它风云如何变幻,只要抓住供需这对基本矛盾进行研究分析,就能看清本质,分清主流和支流。
商品短缺基本改观 买方市场正在形成
今年1—8月份,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期下降1.1%。这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似乎疲软成了市场的主流。
但是,如果把今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下降放到前几年超常增长的背景下考察,下降一点也属正常。从1979年到1984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每年在200到400亿元之间。而1985年至1989年间,却高达600到1620亿元。去年市场已被认为销售疲软,还增加了661亿元。如果把1985年以前视为正常增加,那么1988年1年增加的1620亿元,就相当于正常情况下4年以上的增加量。因此,当前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绝对数仍然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线上,期望超常增长很快重来,是不实际的。
目前种种情况表明,市场上供应不足的商品在迅速减少,供应基本能够满足和供大于求的商品在不断增加,并且已占80%。这标志着我国市场是稳定的,大多数商品供应有了保证,过去困扰人们几十年的商品严重短缺状况已基本改观,人们期望已久的买方市场正在形成。这些就是市场的主流,也是治理整顿的可喜成果。
市场需求不会再有大的起伏
消费经济学家认为,我国解放以来的消费变化,在经历了限制消费、盲目消费之后,开始变得成熟和理智。去年以来,由于国家实行了一系列压缩消费基金膨胀的措施,而消费者也在盲目抢购后变得冷静和理智了。因此,消费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是随着商品供应日益富足,人们怕买不到东西的心理基本消失。购买行为由饥不择食变得挑挑捡捡,挑质量,比价格,选名牌,看服务。并由超前购买转向即用即买,或持币选购。
二是购物保值转向储蓄保值。国家实行保值储蓄后,城乡居民普遍感到购物保值靠不住,储蓄保值好处多。
三是攀比观念淡化,量入为出的计划消费意识增强。
四是消费投向在满足眼前必需的同时,更重视远期重大消费的积累。家庭的重大消费项目,除了传统的结婚、生孩子、购置耐用消费品及盖房(农村)需要积蓄外,现在又要考虑住宅商品化、自费上大学和劳保、医疗制度改革必然带来的新投向。为此,人们不得不精打细算,甚至削减家庭日常开支,以备长远之用。
人们消费观念的新动向,预示着市场需求不会再有大的起伏,而是走向稳定或适度增长。需求稳步增长不仅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而且对调整比例失调的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内涵效益,引导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解决市场疲软重点是生产资料市场
市场部分商品供大于求,销售不畅,确实给一些消费品生产厂家带来困难,产成品积压,资金周转不灵,生产难以为继。这种消极作用,应当正确看待:一是要把市场压力变为动力,努力调整产品结构,更新换代适销对路产品,把速度型效益变为内涵型效益。只要认真去做,消极因素就会化为积极因素。二是解决市场疲软重点不是消费品市场,而是生产资料市场。只要对工业企业产成品积压情况加以分析,这个问题就会一目了然。
据统计,到5月末,全国县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积压共1748亿元。其中重工业为841亿元,轻工业907亿元。经测算,消费品大约占全部产成品的35%,约为600亿元。如果扣除正常周转库存约200亿元,真正积压的消费品只有400亿元左右,只占积压产成品总数的1/4。即使消费品全部被商业收购、顾客买走,1100多亿元的生产资料产品的积压也不可能被消化。因此,工业生产滑坡,经济效益下降,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生产资料产品的大量积压,而不完全是消费品市场疲软的原因。(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