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黄河边的乡村都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21
第2版(经济)
专栏:

  黄河边的乡村都市
本报记者 柏生
金秋时节,我们来到黄河之滨的河南省新乡县小冀镇东街村第五村民小组。站在这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眼前呈现出的一切令我们惊讶、激动,那绿荫丛中座座美丽豪华的欧美式建筑,真让人错以为置身于太平洋彼岸的土地。然而,那一张张朴实、淳厚、熟悉的中国农民的脸告诉我,这确实在中国的农村,一座乡村中的都市。(文后图为该村一角)
这里不仅有绿色的田野,还有平整宽阔的柏油路、式样各异的楼房、花园般的工厂,……第五村民小组,只有72户农家,老少350多口,在10年改革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它的导演者,传奇女子刘志华,是位五十年代末回乡劳动的高中毕业生,现今是名闻遐迩的河南省京华实业公司总经理、全国三八红旗手、省劳动模范。她高高的个头儿,双眸闪烁着坚毅的目光,沉静地向我们讲述了这里发生的一切。
第五村民小组是个人均只有7分4厘耕地的穷乡村,10年前,它的全部家当是三间草房、四头瘦牛、一辆破马车和8000元的内外债。刘志华带领村民,一手抓农业,一手抓打草绳的副业。一年下来,全队仅打草绳就获利5万元,超过了当年的农业收入。就这样,她坚持发展商品生产,视野从土地转向市场。
80年代是信息的时代。这位新型的农民,了解到市场上需要石棉瓦,就带领群众土法上马,获得了一笔可观的利润;她又利用本县黄豆资源,生产出各种黄豆制品;她用滚雪球的方法,先后在村里办起了石棉瓦厂、腐竹厂、豆制品厂、罐头厂和纸箱包装厂。继而又办起了京华实业公司。
创出这般业绩,靠的是什么呢?刘志华告诉记者,她的第一个法宝就是要有经济头脑。她给我们算了一笔帐:第五村民小组全部劳力在这人均不到一亩地的土地上耕种,就算亩产吨粮或100公斤皮棉,人均收入不过百元,仅靠农业无法致富。抓商品经济,瞄着城市需求量日渐增多的副食品工业,成为刘志华经过周密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刘志华和她的同伴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产品品种花样,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成倍增长。他们生产的腐竹还打入国际市场,成为全国的畅销品。
刘志华的第二个法宝就是善于做人的工作,她将此称为“京华感情管理学”。她说,“京华公司是群众自己的公司,干部职工同样是企业的主人,生产经营的目的是为发展社会主义集体企业,为群众造福。”
人们都说,刘志华有一颗爱心。她总是考虑他人。80岁的村民杜兴美对此感受最深。当年她穷,住在土改时分的房子中,是五小队的队长,现今的总经理刘志华带着人帮她翻盖房子;老伴过世,女儿出嫁,女婿就业;件件事离不开刘志华。老人想为公司出把力啊!她看到罐头厂排出的废水,有一层浮油,就试着回收,一个月下来收入300多元。于是,她建议公司搞回收,1988年公司的收入中就因此多了14.8万元。刘志华常常是走东家串西家,问寒问暖,而她自己却几次因过度劳累,昏倒在工作岗位上。连她的孩子都说,俺妈心里就是没有她和俺们这个家。
刘志华懂得现代化的职工,光靠干劲还不够,还须有现代化的素质。一个集体企业要想持续地兴盛,没有一批人才不行。京华实业公司尽其所能努力为村民创造优越的文化环境。公司创办的儿童乐园,使孩子们受到德、智、体的全面培养;公司每年向本村中小学投资万元;还与一所大学联合创办了河南省第一家乡镇企业经济管理专业班,56名村民走进了大学课堂,已培养出有职称的专业人才38人;组建了乐队,自编自演整台歌舞节目;建造了游泳池、公园、旱冰场等游乐设施,及宽敞舒适的农民公寓。一座大型文化俱乐部正在兴建中……来这里参观访问的一批批外国友人都高度赞扬黄河岸边有这样一个小村庄!
记者漫步在这繁花绿叶掩映的美丽的乡村都市里,三间草房和一幢幢楼房交迭在眼前闪现,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奇迹啊!愿这样文明的“乡村都市”在中华大地上越来越多地出现!(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