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古代的团体字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21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古代的团体字舞
在大型运动会的开幕、闭幕式上,常以团体操、舞,摆出各种图案和字形,或用人翻图版变换背景图案。这类表演形式,在中华舞蹈史上,有悠久的历史,尤以唐代“字舞”场面最为恢宏。
唐代著名的宫廷宴乐《坐部伎》、《立部伎》中,有五部乐舞是歌颂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立部伎》中的《圣寿乐》是一部由140人表演的大型“字舞”。舞人穿五色画衣,戴金铜冠,用优美的舞蹈动作,巧妙的队形变化,有条不紊地在舞队行进中摆出十六个字:“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岁,宝祚弥昌”,其中有“万”、“岁”、“宝”、“弥”等字形繁难、笔划结构复杂的字。不但要舞得美,每字摆成“定格”时,还要字形清晰。舞蹈设计者颇费匠心自不必说,表演者也要以规范的动作一丝不苟地完成各自的表演。更值得注意的是,字绝不是呆板地摆出来的,而是在如诗如画的舞蹈中形成的。
自唐以后,宋元明清及至今日民间,仍有“字舞”流传。有以人、以灯摆字的,也有高举字牌的。各代多以摆“天下太平”四字为最普遍。明代著名乐律学家、数学家朱载堉,绘有《灵星祠雅乐天下太平字舞缀兆图》,以16人摆字,设计精确,队形变化路线明晰,可称古代舞谱中的“场记图”。朱载迴著《乐律全书》中共载舞谱五种,它比世界著名的“拉班舞谱”早300多年。
        (9月27日《今晚报》王克芬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