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东方大港之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23
第2版(经济)
专栏:亚欧大陆桥纪行

  东方大港之梦
张锦力 周振举
▲几代人的梦想
连云港地处我国万里海疆的“脐部”,是陇海铁路的起点。
多少年来,人们梦想着从这里上陆,横跨欧亚大陆,直达荷兰鹿特丹港,建起一座快捷可靠的大陆桥。
早在1919年,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就在他的《建国方略》中,提出了将连云港建成东方大港的设想。
1933年,国民党政府邀荷兰人来这里建港。
解放后,又有一批科学技术专家怀着理想和希望来连云港考察研究。
然而直到70年代中期,连云港还只是一个只能进出5000吨级船舶,吞吐能力300万吨的小港。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连云港这颗明珠,不能放出应有的异彩呢?困扰科学家的是3个自然难题:其一,古时,黄河有600多年在苏北口岸入海,黄河带来的泥沙在连云港周围形成大面积的淤泥浅滩,水深不足。
其二,连云港10几米厚稀粥状淤泥形成的软地基也令建港者们生畏,人们称它为“水下沼泽地”。
其三,连云港紧靠云台山,陆域过分狭窄。
▲揭开回淤之谜
1973年,周总理发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我国一批优秀的建港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云集连云港,他们决心摘掉戴在它头上的3顶帽子。
回淤问题关系到港口的命运。科学家们从动力地貌研究入手,从大面积水下地形的变化推测今后的发展趋势。现任建港总指挥金镠,当年只有33岁。为了摸清连云港的回淤情况,他和爱人张庆曙背着水壶,揣着冷馒头,走遍了连云港的山山水水。夏季烈日当头,海滩滚烫灼人,华东水利师范学院虞志英教授在海边搞实验,一干一整天。上海电科所的高级工程师李济文,来连云港前,被医院诊断为膀胱癌。他却说:“死,我也要死在连云港。”
试验研究工作进行了整整8年,经过几万次的现场和室内试验,科学家们建立了回淤量预测的理论方法,弄清了淤泥活动规律,并得出了连云港港口周围海域已处于“冲淤平衡,略有冲刷状态”的结论。根据这个结论,连云港完全可以建成10万吨级大港。
▲软地基是怎样变硬的
回淤问题解决了,软地基又成了港口建设的拦路虎。1933年荷兰人来这里承建码头,因软地基处理不当,发生过塌方人亡的悲剧。解放后的3年建港时期,新建泊位也曾发生过8次滑坡。
1984年,建港指挥部工程师武可贵等人大胆地提出海里爆破挤淤填石的设想。这可是世界上还未有过的先例。
关键时刻,中科院力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爆破专家张建华,带领一批专业人员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就在他离家不久,家里发生了患精神病的儿子,差点掐死他妻子的惨剧,妻儿是那么令人难以割舍,可他的魂仿佛都被连云港的软淤泥吸附去了。
试验组里最年轻的技术人员高兆福,冬天坐塑料大盆上泥滩,酷暑季节,穿短裤下海放炸药包,身上的皮晒脱了一层又一层,可几百次现场爆破试验,他场场不落。
一次,试验时,装载炸药的船在滑道上搁浅,差点发生船毁人亡的惨剧。
就这样,在死神的伴护下,1987年9月,用爆破挤淤填石处理软地基的实验获得成功,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和重大发明奖。
▲移山填海变陆域
晋代陶渊明曾诗云:“精卫衔微石,将以填沧海。”今天连云港建设者们填海的故事,比古时的精卫更生动,更悲壮。
为了拓宽连云港狭窄的陆域,建港指挥部决定,炸掉庙岭山抛石填海。1982年4月,这场战斗打响了。程吉全率领37人突击队冲在最前面。他们将一班变成三班,日夜连轴转,全队创下了日装车17000吨,月运石37万吨的新纪录。
西大堤的工人们永远忘不了1987年那个悲壮的秋夜。那晚爆破中出现了哑炮,危险时刻,穿爆队长周宗敏挺身而出,冲进导峒重新点燃了哑炮,可他却因一氧化碳中毒而晕倒,“轰”的一声巨响,队员们的心也被炸裂了。
连云港的建设者们就是凭着这股愚公移山的精神,硬是把一座庙岭山填进了大海里,填石2000多万吨,造陆近200万平方米。
改革十年,连云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日连云港已成为吞吐能力1540万吨,有15个生产泊位,其中有万吨级泊位11个的现代化港口。
到1993年,长达6780米的西大堤建成后,可以使现在只有3平方公里的港池水域增加到30平方公里,到那时,连云港将会逐步发展成为有100个泊位,吞吐能力达5000万吨以上,形成通用码头、专业码头品种齐全的综合性大港。(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