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从收录机行业看 企业素质与“回扣”之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24
第2版(经济)
专栏:观察与思考

  从收录机行业看
企业素质与“回扣”之争
新华社记者 顾洪洪
伴随着市场机制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日渐增加,“回扣”之风一度在商品经销领域内越刮越劲。
许多国营大企业对此虽感慨万分,却无可奈何。有人断言:如不采用“回扣”等方式销售商品,某些小企业就无法在市场上竞争;并认为,不能搞“回扣”是国营大企业机制上的一个“弊端”。
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市场竞争“火药味”最浓的收录机行业中,情况并非完全如此。以常州无线电总厂为代表的一批重企业素质、不搞“回扣”的国营大企业已脱颖而出,产销量均在行业中名列前茅。相反,那些靠“回扣”开路而兴旺一时的收录机生产企业,日子却越来越难过了。
录音机生产在我国虽只有10年历史,但发展速度却很快。现已形成年产收录机能力4000万台、品种规格上千种、整机厂家数百个的庞大行业。
由于生产能力超过市场需求一倍,价格又最先放开,于是各种款式的收录机以及它们背后的生产厂家,在市场上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竞争。其结果是:一大批竞争者退出角逐场,各类型号的收录机平均价格下降近一半,款式更新周期由数年减为6个月。
在这种激烈竞争中出现了两种相反的势头:一方是竭尽全力搞“回扣”、搞倾销。一时之间,收录机市场上瓦釜雷鸣,劣质产品广告连篇累牍;在部分商店,越是质次价高的产品,售货员推销得越是起劲,而获国家质量奖的录音机反而鲜为人知。另一方是为数不多的国营大企业。它们埋首于企业素质的提高,抓产品质量、款式和功能的提高和改善。十年艰辛不寻常,终于在收录机市场全面疲软之时,显出成效。以如今在收录机行业首屈一指的常州无线电总厂为例,这个厂自1981年以来先后投资2700万元人民币,用汇350万美元,进行企业技术改造。如今,这个厂生产的收录机在性能、质量上已明显高出同类产品一个档次。自1989年收录机市场全面疲软以来,这个厂却出现了繁忙的景象。每天来提货的人和汽车络绎不绝。据介绍,这个厂1989年度共生产收录机88万多台,比上年增长了15%。今年这个厂生产更上一层楼,前9个月完成的产量、销售量、实现利税就分别接近或超过去年全年水平。产量、实现利税、销售量、开发新品种四个方面在行业内独占鳌头。在今年9月的一次订货会上,这个厂一次就被订购出105万台收录机,连明年生产的产品都已“卖出去”了。
事实充分证明,市场疲软之日,正是检验商品质量是否真正过硬之时。市场旺销时,产品质量就是差一点,也照样能销售出去。如果再加上点“回扣”之类的手段,在市场竞争中把优质产品打败也并非不可能。有一年一家大商场突然不进常州无线电总厂产的星球收录机了。工厂方面经多方打听,才得知另一个收录机生产厂以每销售一台给营业员3至5元“回扣”的手段,把市场抢过去了。当时,厂内销售人员就提出,是否也能搞点“回扣”,把市场夺回来。常无厂的领导得知后,明确表示:作为国营大企业,绝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竞争。必须靠企业实力、靠产品性能质量,立足一个更高的档次。不久,录音机市场行情一变,那家商场也感觉到,出售商品质量太次,影响商场的信誉。于是,又回过头来要求重新经销星球收录机。
录音机行业在竞争中发展、完善的事实给人们一个启示:在市场竞争中,国营大企业如把力量用在企业素质升级上档上,发挥技术力量强的优势,使产品开发、产品质量上升到更高层次,就能执掌市场变化的“牛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