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尝试新路 早日突破——楼大鹏谈中国马拉松运动前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24
第4版(要闻)
专栏:体育

  尝试新路 早日突破
——楼大鹏谈中国马拉松运动前景
今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中国男选手取得历届比赛中最好的名次,排在第2、3、4名的都是中国选手。但从成绩看,均在2小时15分以上,尚不能令人满意。
多年来,我国马拉松选手一直在追赶世界水平,从许亮、单长明到曾朝学、朱树春等,都曾给中国马拉松运动带来曙光。遗憾的是,有些选手不到30岁便退役了,正是出成绩的好年华。在国际赛场,30多岁夺取冠军的选手比比皆是,葡萄牙选手洛佩斯37岁获得奥运会冠军;瑞典女将克里斯蒂安森34岁仍活跃在赛场。那么,我们的长跑好手为何“未老先衰”呢?
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副主任楼大鹏认为,中国队员年龄一大,就要考虑后路、婚姻和住房等问题,这些没法使他们安心跑下去。
此外,在训练条件上我们也有差距。中国运动员也想加大运动量,但没有完善的条件作保障。赵友凤到日本后长年跑草地,欧洲人训练跑森林,而且,他们能够保证一双接一双地穿着缓冲性能优良的高级跑鞋,防止了运动员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损伤。这些,我们做不到,因此,赵友凤一天训练量是37公里,而我们男选手一般勉强达到25公里。
楼大鹏提出,今后我们可以试着效仿一下日本的办法,由企业供养长跑好手,那样,既可解决运动员们的后顾之忧,又有足够的资金保证训练条件和比赛次数。
                  本报记者 李北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