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在希望的黑土地上——嫩江平原生态农业建设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25
第2版(经济)
专栏:

  在希望的黑土地上
——嫩江平原生态农业建设纪实
刘广军 王瑞光
滔滔嫩江在黑龙江省西部流过,身后留下一片肥沃的黑土地,这里分布着齐齐哈尔市7区11县,其中7个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这就是素有粮仓之称的嫩江平原。
金秋十月,嫩江平原传来丰收的喜讯:全市粮食总产36.49亿公斤,比历史最高产量的1984年增产6.39亿公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将达17.5亿公斤。
更令人振奋的是,几十年来嫩江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急剧下降的历史已经结束,普遍回升0.5%—1%左右。这标志着近几年生态农业建设初见成效,希望之光在冉冉升起。
黄牌警告下的猛醒
人们也许记忆犹新,几年前新闻界曾发出“黑土地亮出黄牌”的呼号。
嫩江平原开垦于本世纪初,黑土地层厚达1米,有机质含量8%,流传着“点豆成金”的说法。到60年代末,随着开垦程度的不断提高,有机质含量逐渐下降到5%。“文革”期间,人们向森林和草原开战,毁林种田,毁草种田,造成生态恶化,水土流失,有机质含量急剧下降到3%,黑土地在变黄。
生态恶化会毁掉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黑土地。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市委、市政府在反复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动员社会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对自然进行改造和治理。并分期选送县、区委书记到全国各农业高等院校学习,长者一年,短者3个月,培养了一批具有科学头脑的指挥员。
建立生态良性循环体系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生态农业是一个不断运动的循环往复的统一体。
他们以建设农田防护林为重点,大规模发展平原造林。全市2600万亩耕地,90%实现了林网化,从根本上杜绝了跑土跑肥现象。另外绿化荒山、荒沟,进行小流域治理。全市两万多条水打沟,已治理1.3万条,沟里绿树成荫,流水清澈。目前全市拥有林地8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0.6%,比80年代提高了5个百分点。
嫩江平原河流纵横,大小河流175条,目前除嫩江以固堤防洪为主外,其余基本都修建了水库或滚水坝,排灌体系配套成龙,十年九涝的低洼地变成了高产稳产的水田。水稻面积由1985年的28.7万亩猛增到140万亩。
注重保护草原,发展畜牧业,走草多、畜多、肥多、粮多的路子。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还建立了草原自然保护区。全市仅奶牛就由1984年的4万头增长到14.4万头。为了促进和保证畜牧业的发展,全市新建大中型饲料加工厂21座,乳制品厂19家。
林、水、肥组成了生态农业良性循环体系,这是基础,他们称之为大循环圈。各县、乡、村,甚至一些农户,又分别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小循环圈,实现生物共生,物质再循环。
力量源于群众
齐齐哈尔市委主管农业的副书记何经伦说:“大包干密切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使生态农业建设有了巨大的内在动因,关键是怎样组织好农民,把内在的动因引发出来。”
他们一是稳定联产承包责任制,向农民交底,一包15年不变,把生态农业建设纳入责任制。在大中型基础建设上,实行义务工制度,每个劳力每年20天。在培肥地力上,实行积肥养地制度,克山县还建立了积肥档案。二是引进利益机制,本着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人治理荒山、荒坡、荒沟,林果归己,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三是搞好各项服务,特别是科技服务。
广大农民投身生态农业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据统计,今年头9个月全市农民集资3194万元,投工1327万个,完成土石方是1979年到1984年5年的总和。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