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友谊碑——部分驻华使节考察救灾援建项目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25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友谊碑
——部分驻华使节考察救灾援建项目纪实
新华社记者 陈雁 本报记者 贾昭全
这是一块不同寻常的碑。
1990年10月17日,这块立在浙江省嵊县湖头新村村口的石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
他们中有荷兰、瑞士、英国、喀麦隆、菲律宾、斯里兰卡、意大利、南斯拉夫、捷克和斯洛伐克、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国家的驻华使节和夫人,有泰国、苏联、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美国等国家的驻华外交官员和夫人,还有欧洲共同体、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的驻华代表和夫人。
近两年,3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向我灾区提供了价值2000多万美元的救灾援助,在灾区的恢复重建和灾民生活安排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了使各援助国了解援助项目的执行情况,民政部、经贸部、外交部联合组织部分驻华使节和官员到浙江、福建两省实地考察,第一站就是湖头新村。
此刻,考察团的成员们正站在村口,注视着这块碑上的文字:
“公元一九八八年七月三十日,湖头村遭受特大洪水,毁房肆佰叁拾间。经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人民政府、社会各界赈济,灾民奋力自救,百日内建成此新村。”
它诉说了一段包含灾难也包含抗争的历史:1988年7月30日,浙江东南地区受到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侵袭,受灾人口220万,损坏民房19万多间,死亡256人。灾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向灾区提供了援助。当地政府把这笔援助与国家拨款和集体、群众集资相结合,建起灾民新村11个,进住灾民445户。湖头新村就是其中之一。金秋的江南,是收获的季节。在村长魏岳兴的引导下,使节和官员们来到一幢幢白色小楼中间。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主任乔伯先生,兴致勃勃地走进青年农民魏德霖的家中,先看过一层的客厅和厨房,又来到二层的卧室和阳台。一一看过之后,他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陪同考察的民政部副部长多吉才让对乔伯先生说:“中国人民感谢你们对灾区提供的无偿援助。”乔伯先生说,主要是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努力。他认为这些房子建得既坚固又漂亮。他指着阳台栏杆上的浮雕说,他很喜欢这幅猛虎图案。因为它象征着抵御自然灾害的勇气和力量。
多吉才让副部长向记者介绍说,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每年国家都要拨出大批款物用于救灾。在救灾款物的使用上,有严格的制度和规定,保证专款专用。对国际救灾援助,我国一向尊重援方的意愿,根据灾区的实际需要,选择效益最佳的方案,予以安排。
多吉才让介绍说,按照上述原则,近两年接受外援的救灾项目,都完成得比较好,并及时向援方通报了情况。双方均表示满意。
离开美丽富饶的浙江,考察团前往山水如画的福建。在群山环绕的建阳县龙安新村,别是一番风采:人们一进村,三排整齐的二层小楼就映入眼帘。各家的主人争相打开大门,迎接远方的客人。
笑声融融,欢声阵阵。有谁会想到,仅在两年前的5月,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哭声凄惨。特大洪水造成的山体滑坡,一夜间竟使全村19人丧生,95户村民无家可归。
灾害发生后,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立即派人前往察看灾情,慰问灾民,同时组织群众生产自救。一些国际组织和友好国家也都及时提供了援助。其中,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三国政府援助的43万美元,连同当地政府和群众集资的561万元人民币,帮助8个重灾村的1900多人重建农房421栋,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意大利大使奥利维耶罗·罗西先生最先步入龙安新村,显得激动而又高兴。因为,龙安新村就是在意大利政府的援助下重建起来的。他边看边对身边的人说,中国政府对外援资金用得很好,我感到非常高兴。
考察结束了。使节和官员们恋恋不舍地回头望着这山,这田,这新屋以及这里的人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