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秋天的期待——读刊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25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秋天的期待
——读刊札记
毕胜
大凡明智的编辑面对读者的多样选择和需求时,既要保持自己刊物的既定风格特征,又要适应变化的审美时尚进行创造,即便是形式版式的革新,也追求日新月异。没有创新就不能争取读者。
《河北文学》素以沉稳质朴见长。身居燕赵大地,古朴的民风,悠长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发表农村题材、反映乡土文化为特色的有份量的文学刊物。然而,他们又不沿旧套,常常变换花样,突出专题,推出专集,为文坛增加色彩。今年第9期的农村题材专号上,发表了一组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小说、诗歌和散文。
专号中九篇小说大多表现了当代农村经济改革后人们心理情趣、生活方式以及民俗风习方面的变化。五行八作,九九归一,在当前经济承包中,由物质文化的不断丰富,精神追求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自主自立意识不断增强。过去的梦境变为现实,昔日没曾想过的事情今天不再是奢侈之举和非份之想。《飞机场上》描绘的是农村大嫂们自费坐飞机旅游的事,尽管作者没有描绘她们乘飞机上云天的喜悦,但通过几位农村妇女在候机室指点时政、议论乡里村头的承包大事、评说干部作风等等,活现出当代农民在改革年代激活出的一种舒放自由的心态。《最后一坡映山红》是少年明西从砍春柴谋生到立誓“个体开矿”的心态变化的剖析。大山沟公路的延伸带来了经济活动者生意人,公路的延伸也把外面世界诱惑的种子撒播在农家之子的心中。《难题》中文化局小马干事来到乡下“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住进了赵大伯家。僻乡穷壤的孤寂冷清与城镇的热闹繁华间的反差考验着党的干部,但重要的是农民对干部因疏远而更恭敬或许是下乡干部工作开展中的难题。《晚唱》中上大学的女儿为老母再婚而费心,两代人的理解和沟通使亲情关系又得以升华,尤其是十多年孤独的心灵到老来得以慰藉,展示了农村婚俗在改革生活中的新变化。
当代农村生活由于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价值取向上也呈现多元景观。新生的脆弱,传统的愚顽,构成了对旧有的依恋眷顾,对新生的期待和迷茫。专号中有的小说描绘了经济改革带来变化和勃发的生机,但又一方面旧有的秩序和既定的思想准绳失衡,引起人们的思想情感上的惶惑和迷失。《香与香》不仅揭示出农村政治、经济政策对五叔们一代农民命运的影响,也是对那种逆来顺受,由被动遭冤到自主意识增强的农民精神风貌的刻画。父亲五叔早年因养牛受宠失宠,儿子爱社因开修理铺致富。儿子的狡黠聪明,算计阴鸷,是小农意识在经济改革大潮中不可避免的表现,但毕竟他们在不安份地摆脱命运的拨弄,逐渐走向新生。《鱼菱村的故事》中,“右派作家”被贬到山村,温暖的人情给世态炎凉中的不幸人以生活的信心,然而,新的历史时期不和谐的落后风习又令作家惶惑。回乡的金蛋先是为工作走门路求作家疏通关节,后又因婚事再找作家说情,借与名人合影来光耀身价。这虽是乡野中的特例,但它真实地记录了当今农村改革生活中价值观念的新情态。《山村教师》中军官的同学,为山村教育事业胼手胝足,但菲薄的待遇,令军官不免嗟嘘。教师的敬业精神,热爱学生,付尽心血,耽误了儿子的招兵。世俗的流弊又不能不浸淫素来清静淡泊的教书先生。天贺为了儿子前途不致再受妻子的埋怨,他不得不求助于同学走走后门。现实就是这样多情又无情,生活既幸运又无奈。作家面对严峻现实,他既同情不幸者又要描绘希望。
专号作品风格色彩斑斓,或厚重沉实,或机巧诙谐,或截取一景,或雕刻人生悲壮故事,无论是纵写还是横取,作家们以贴近当今农民心态为旨归,以写实写真为主。专号中作家阵营也很可观。有名家也有新手。像刘绍棠、铁凝、乔典运、贾大山、周大新、赵新等农村题材的作品都曾引起过反响。
具体每篇作品来看,参差不齐,有的近乎素描特写,但整体看却把变动发展的农村景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尤其是编者有意为之组合一集,可以纵览当今农村人世风俗大观,也为推动农村题材作品的繁盛做出了贡献。
9月是金秋时节,秋光秋色斑斓明丽,也热烈深沉,或许是对秋天的祝愿和收获的期待,编者奉献了这个专号,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