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情系青山绿水——记全国劳动模范梁焕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26
第1版(要闻)
专栏:

  情系青山绿水
——记全国劳动模范梁焕木
邵宣亮 高海浩
在英才辈出的浙江古城绍兴,一位数十年献身农业的花甲老人,成为今日绍兴人广为称颂的楷模。
他叫梁焕木,农民出身的水利工程师。他主持兴修了10多个水利工程,创办了8个乡镇企业,以征天水库为中心建立了拥有近3000万元资产的征天公司,成为替农民排忧解难,为农业竭诚服务的坚强“靠山”。
梁焕木常说:“农村、农业、农民,这个农字就是我的命根子。”
命系农业
梁焕木的家乡在会稽山下的诸暨县枫桥。从前这里是一块旱涝不断的多灾之地。
当地的农民至今没有忘记,是焕木领头干起了治山治水的大业。那是解放后的第5年,年仅27岁的梁焕木主持兴建当时省内最大的青岭水库。数千农民拚死拚活干了一个冬春,来不及加固的大坝却被一场特大暴雨冲垮。在一片埋怨和责难声中,梁焕木默默地摘下家里挂着的一面面奖状,茶饭不思,在倒塌的土坝上转圈子。
父亲劝他别再干了,梁焕木默默地听着。但他却借了10元钱,只身来到省城,争取到8000元,发回了50吨水泥,又挨家挨户动员农民回到工地。大坝开始重建,梁焕木白天“三担挑千斤”,晚上在煤油灯下刻苦自学。水库终于建成了,他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水利土专家。
征天水库的职工没有忘记,梁焕木来到这座“危险”水库担任库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正值三年困难时期。这个由几个公社联合兴建的水库有水无田,没有国家编制,工资发不出,吃粮没着落,一半人想离去。为了稳住人心,梁焕木把家搬到水库,并把自己每月45元工资并入水库收入,与职工一样每月拿不到10元工资。
几年拚搏,征天水库形成了综合配套的灌溉系统,受益农田从0.86万亩扩大到两万多亩。梁焕木的大儿子却在水库建设中不幸遇难。
“过去种田靠老天,现在种田靠‘征天’”。提起梁焕木,当地的农民把他比“大禹”。
心系农民
梁焕木仅有小学文化程度,他却嗜书如命,长年累月坚持自学。除水利本行外,他还攻读了高等数学、有机化学、工程力学、冶金学、金相学……以征天水库为基地,先后自己设计创办了多家企业,被许多专家学者称之为“奇才”。
梁焕木办厂宗旨明确:为农民服务。当地农民分配化肥很少,影响粮食产量。梁焕木担着赔本的风险,主持办起化肥厂,使灌区每亩水田的化肥从0.9公斤增加到20公斤,亩产量突破750公斤。
枫桥山区盛产番薯,难以贮存,销售困难,每年大量腐烂。梁焕木便走南闯北学技术,办起葡萄糖厂,收购消化了当地农民的剩余番薯。
农民搞水利、建房子缺少水泥,梁焕木又主持兴建年产4万吨的水泥厂,帮助灌区15个乡办起预制品厂,由征天公司水泥厂负责供应平价水泥。
为了给山区农民的竹笋、水果寻找出路,梁焕木又创办了罐头食品厂……在征天公司所属的8家企业中,有5家直接为当地农民服务。
梁焕木常说:我最看不得的是农民受苦。为此,他把“扶农助农”列为征天公司的一项制度,规定每年从利润中提取10%,加上水、渔、电的净收入专项用于支农。
有一年,灌区农民大量种植白菊花,不料市场变化,许多供销社不再收购。有些农民眼泪汪汪地找到梁焕木求助,老梁当场拍板:“卖不出去的白菊花征天公司全部代收。”公司为此贴了近万元运输费,用汽车拉到上海、江苏推销出去。有一年,茶叶销路不好,农民犯愁,梁焕木心痛,他又决定由公司垫资26万元,抽调人员代收茶叶,转销外地。
最使当地农民感动不已的是,每年春节前夕,征天水库拉网分鱼,梁焕木总是亲自“督阵”,以低廉的价格,把鲜鱼首先供应给灌区的每户农民,然后才轮到公司职工。
梁焕木心里装着农民,而自己两袖清风,淡泊人生。谈及这些,“征天”人就会说起许多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
梁焕木提议作出规定,征天公司和所属企业领导的奖金不得超过职工的一倍。而他应得的1000多元承包奖金分文未拿,并说:“怕吃亏别当共产党员!”
梁焕木不沾烟酒,外出办事,半斤米饭加一碟猪头肉便是他的佳肴,他从不在高级饭店留宿,却住过200人一室的大通铺。
公司其他领导考虑梁焕木年纪大行走不便,趁他外出开会期间购置一辆桑塔纳轿车,他回来后态度严厉:“一个座位就要四五万元,我能坐得进去吗?!”坚决把轿车退了回去。
梁焕木没有专用办公室,一只黑皮包装下他的全部办公用具,走到哪里,皮包一放,现场办公。跨出60岁的门槛,他又欣然让出董事长的位置,而对公司的事情依然乐此不疲。
如今,梁焕木一家仍住着解放前祖上传下的两间老屋,紧傍公路,满屋都是扫不完的灰沙,旧式窗棂上蒙着尼龙膜阻风挡雨,而透出亮光的屋顶陈旧瓦片显然是无法阻挡风雨的侵袭……
根系农村
作为全国劳动模范、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援外农业专家,命运曾给予梁焕木许多机会:跳出“农门”,晋升提拔。而他都坦然放弃。
由于梁焕木的突出贡献和领导才能,当地领导部门多次提出要调他去担任大型水利工程负责人,政协专职领导,诸暨县委还正式发文任命他为县水利局副局长,梁焕木每次都婉言谢绝。
70年代,梁焕木作为水利专家援外在乌干达工作了3年,并担任农业专家组组长。援外工作期满,鉴于梁焕木的突出成绩,外交部和省水利厅商定将他留在省城工作。他坚决要求回到了家乡。
“我这人是个泥巴萝卜命,还是埋在土里自在。”梁焕木常常幽默地表述他的“命运观”。1982年,省人事部门郑重下文,正式录用梁焕木为国家干部,并确定行政级别。梁焕木接到通知后坚决谢绝。县领导3次上门做工作,要他服从组织决定。无奈中,梁焕木又提出:“一定要转,不要行政级别,就转个技术级吧。”
许多亲朋好友和上级领导对梁焕木的举动难以理解,不只一次地问他:“老梁,你这也不要,那也不要,到底要什么?”
“我要的就是当个农民。自己当农民,冷暖甘苦自己知,为农民兄弟办事才会贴心。”
这就是梁焕木的执著追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