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转变中的上钢三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26
第2版(经济)
专栏:

  转变中的上钢三厂
赵辉 盛承懋
今年3月,我们在上海看到了一个主动实行向集约经营转变的好例子,这就是上钢三厂。这是一个具有年产钢170万吨、钢材130万吨生产能力的大型钢铁企业,近10年来,走着从规模效益型向结构效益型、质量效益型转变的道路。
1980—1984年这个厂的产量还是略有增长的,但1984年以后逐年下降,以致其钢产量1988年只有1980年的82%,而经济效益若干指标:1988年利税为1980年的121.7%,资金利税率、人均创利税和全员劳动生产率都位于全国各大钢厂前列。上钢三厂的转变也可以说是逼出来的。狭小的地理条件,饱和的生产能力,加以上海地区原材料、能源供应的限制,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控制,使他们靠扩大规模增加效益的潜力有限,这就迫使他们采用了以提高质量、调整产品结构为重点,实行由数量效益型向结构效益型、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决策。
在这个转变中,他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重视技术进步,技术改造工作层次高、后劲足。
2、技术改造的战略思想符合钢铁工业宏观发展对品种结构调整的要求。目前我国板管材在钢材产量中只占35%左右,市场需要量大,每年都要花费大量外汇进口,该厂前几年把板材比例由30%提高到50%,3米3中板达产后将提高到70%。
3、在经营思想上确立了优化产品结构以满足国家要求和市场需要。如他们大力发展不锈钢,使不锈钢产品系列化,其产量虽然只占钢产量2%,效益却占实现利税的42%,这就是1988年产值、产量虽然增长不大,但利税却仍有增长的原因之一。            
 (作者单位:华东冶金学院)
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向集约经营转变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机床拥有量大大超过发达国家,但是由于“档次”低,不仅影响产值,更影响效益。不搞集约经营、下功夫提高机床水平,再大量复制“低档货”,能行吗?
上钢三厂的情况,是国内工业企业少见的例子。与相当多企业“产量上去了、效益下来了”的情况相反,他们的产量有所收缩,而效益却上去了。应该说这是一条很有“魅力”的道路。
你的企业遇到产品滞销的问题了吗?今天发表的这两篇文章,一个可以从宏观角度,一个可以从微观的角度帮你开阔思路。困难的时候,正是需要转变的时候,上钢三厂也是被逼出来的。         
    ——编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