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远见卓识 高风亮节——纪念张治中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27
第4版(要闻)
专栏:

  远见卓识 高风亮节
——纪念张治中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屈武
今年十月二十七日,是张治中先生一百周年诞辰。我谨以心香一瓣,向这位著名的爱国将领、富有远见的政治家表示深切的怀念之情。
张治中先生和我交往多年,他长我八岁,我一向把他看成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兄长,他也视我如弟,彼此相知甚深。他的立身处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远见,有骨气,遇事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有所为有所不为,因而在每个重要的历史时刻,能够作出正确的抉择,最终得到光荣的政治归宿。回顾他所走过的从爱国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道路,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张治中先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有着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强烈的责任感。同许多爱国志士一样,他早年也是抱着救国救民的宗旨投笔从戎的。他一向认为,守土卫国是军人的天职。每当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总是挺身而出,担当起自己应有的责任。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他当时任第五军军长,不顾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阻挠,毅然率部开赴前线,同十九路军并肩战斗,并留下遗书,决心以身许国。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他一度负责指挥前线部队,浴血奋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侵略凶焰。八年抗战期间,他始终坚持抗战到底,直到最后胜利,坚决反对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对日妥协的逆流。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从未参加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的历次反共内战,是一位从来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从这个鲜明的对照中,充分反映出张治中先生深明大义的高尚政治品德。
张治中先生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能够顺应历史潮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他对中国共产党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早在大革命时期,他就同周恩来、恽代英、高语罕、熊雄等共产党人建立了友谊。在黄埔军校左右两派学生的斗争中,他是同情共产党的,曾经因此而受到右派的攻击。此后,即使在国民党反共高潮中,他也没有随波逐流,改变自己的态度。抗战时期在重庆,他同周恩来同志等时相过从,对共产党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抗战胜利后,他力主和平建国,并积极促成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为保证毛泽东同志的安全,他亲自陪同毛泽东同志乘飞机往返重庆和延安,并腾出他的寓所桂园供毛泽东同志使用。在这过程中,张治中先生的思想认识也有了重大的变化。他在延安举行的一次集会上曾经说过:将来你们共产党写历史,可不要忘了我张治中三到延安。这说明他已经预见到将由共产党谱写中国历史的新篇章。这里,我还要提到一件我亲身经历的史实:一九四五年,我随张治中先生去新疆,行前,周恩来同志郑重地托他帮助营救被盛世才监禁多年的一百多名共产党干部。他慨然允诺。到新疆后,他几次派我去监狱探望他们,并设法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同时,他积极同南京方面联系,多方活动,终于把他们全部营救出狱。接着,他又疏通有关各方,并派专人护送,使马明方等一百三十一名共产党人最后平安地回到延安,为共产党保存一批重要的骨干力量。这件事情,自始至终是在张治中先生亲自过问下进行的,许多细节他都作了周到的安排。我认为,这是他对革命事业的一大贡献。在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以后,张治中先生感到非常痛心,但又无力扭转这种倒行逆施,只能努力消除盛世才残酷统治给新疆各族人民造成的严重后果,逐步恢复新疆局面的稳定,并使在新疆的国民党军队避免卷入内战的漩涡,这就为以后新疆的和平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形势日益朝着有利于人民革命的方向发展,他越来越意识到国民党难以避免失败的结局。一九四九年,他作为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团长,到北平同共产党代表进行和平谈判,当双方达成的协定被国民党当局拒绝以后,他对国民党完全失望了,拒绝回南京,留在北平,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当时,他声明同国民党顽固派划清界限,规劝国民党军政人员当机立断,归向人民。他还说自己一扫过去的苦闷,所见所闻,处处显露出一种新的转变、新的趋向、新的希望。他满怀激情地指出,国家要求新生,也正在新生;人民要求新生,也正在新生。张治中先生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亲眼见到了他所向往已久的新中国诞生。建国以后,他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愉快地工作和学习。他真诚地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认为这是中国的希望所在、命运所系。他为国家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感到无比的喜悦,也对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坦率地提出批评,体现了老成谋国的精神。他在新中国度过了很有意义的晚年,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
综观张治中先生的一生,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历史证明,坚定捍卫中华民族尊严、期望中国繁荣昌盛的爱国者,大都会成为忠诚的社会主义者或社会主义的可靠朋友。”
张治中先生一贯信奉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他所亲身经历的两次国共合作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对国民党统治集团两度破坏这种合作关系感到十分痛心。他始终认为,国民党应该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同共产党携起手来,共同振兴我们的国家,并曾为此在国民党内部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建国以后,他时刻以祖国统一大业为念,亲自主持民革中央促进祖国统一的工作,发表了许多文章和谈话,敦促台湾国民党当局改弦易辙,回到祖国统一的大道上来。遗憾的是他生前不能见到这一愿望的实现。当前,台湾海峡两岸要求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共中央提出的根据“一国两制”原则,通过国共两党对等商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方针,正在海内外中华儿女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尽管在通向统一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障碍,历史的潮流毕竟是不可阻挡的,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为期已在不远。这是可以告慰于张治中先生的。
在纪念张治中先生一百周年诞辰的时候,我们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治理整顿初见成效,改革开放正在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最近,我国举办的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的圆满成功,大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提高了我国的威信,赢得了海内外的一致好评,形势十分喜人。只要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遵循中共十三大制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先辈们的遗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将取得伟大胜利。
(附图片)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于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发表宣言,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并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张治中(左四)作为国民党政府代表和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左二)一起前往延安迎接中共代表。图为八月二十五日离开延安前合影。
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