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五十亿”的启示——上海市1989年出口创汇工作评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04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五十亿”的启示
——上海市1989年出口创汇工作评析
新华社记者 夏儒阁
1989年,上海出口第一次突破50亿美元大关!
50亿,显示了奋斗的业绩,也记录着难忘的启示。
“背水一战”逼出最佳选择
1989年初,上海外贸在数年徘徊之后,又面临着严峻形势:
往年应是“开门红”的日子,此时出口加工企业却频频“告急”——毛纺、棉纺、丝绸、化工、化纤、钢铁行业,无不“等米下锅”。所需原料,不是数量不足,就是品种不全。
少电缺煤,对出口加工造成另一重威胁。上海整个工业战线被迫每周“开四停三”“开五停二”,出口加工企业也不能幸免。
资金短缺,外贸和出口加工企业之间数亿元资金相互拖欠,打乱了生产、收购、出口的正常运行。
据到4月末的统计,全市出口比上年同期下降9.5%,大大高于全国下降的平均幅度。
面对如此形势,上海开始寻觅自己的出路。他们认定发展外向型经济是重塑上海外贸形象、重振上海外贸雄风的必由之路。
上海毕竟拥有自己的优势。作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上海拥有1万多家工业企业,分布于157个门类,加工与配套能力在国内首屈一指,有着40多万科技人员的科技队伍。跻身世界10大港口之列的上海,已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上海虽然没有矿山、煤田、油井,但技术、产品、口岸,却正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条件。
一个重要的决策在上海市政府酝酿成熟:把外贸出口作为上海经济的命脉,以创汇美元购买原材料和高技术,参加国际分工和交换。
“和衷共济效应”
但,上海外贸崛起的前提,是走出眼前的困境。
在4月的一次出口工作会议上,市长朱镕基疾呼:和衷共济,共度难关!
市政府带头拿出周转外汇和自有外汇,进口棉花、化纤、厂丝、橡胶、钢材、马口铁……让出口加工企业“有饭吃”。
“牺牲自己,保全别人”。上海一些高能耗、高物耗的厂家,自觉地走进“关停”行列,让有限的能源、物料为发展外贸出口发挥更大作用。
“银根再紧,也要为外贸出口釜底添薪”。银行界自行组建起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为主渠道,上海交通银行、工商银行、上海投资信托公司、爱建金融公司等单位相配合的多层次、多渠道融资体。在短时间内,仅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就拿出历年积累的16亿元自有资金、承兑2亿元商业汇票,吸收1.5亿元存款,向海外拆借3亿元外汇,来增加贷款实力。
工贸双方密切合作,坐在一条板凳上想问题。到4月底,承担出口任务最多的纺织系统,滑坡最为严重。若是在以往,外贸部门就要责怪工业部门交货不守合同,工业部门也会埋怨外贸部门付款不及时。然而这一回,被称为外贸“五姐妹”的五家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和工业系统的纺织“六公司”,几乎隔天碰头,及时协调。外贸公司进口4万多吨棉花,帮助生产企业解决原料短缺之急;生产部门,在自身能力开足的情况下,又“借锅烧饭”赶时间加工出口产品,保证按时交货。
“国家有困难,我们怎么办?”很多企业把全局利益和国家利益摆在第一位。上海手表行业在提前完成出口计划之后,决定再出口24万只手表,宁可减少利润200万元,也要为国家多创外汇200万美元。
在严峻形势面前内心有过埋怨、困惑的上海人,树立了众志成城的决心和信念。停开的机器启动了;泊港的商船重新扬起了风帆……
依托这块坚实的土地
一旦选定目标、摆脱困境,上海又恢复了往日的坦然与潇洒。
改革开放为上海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经验。他们知道路该怎么走。
利用加工能力强与劳动工资低的优势,上海开始大规模发展来料、进料加工。许多加工行业都算过帐。如果用外汇买棉花,再出口纺织品,用汇与创汇的比例是1∶1.6;如果用外汇买生铁,再出口钢材,用汇与创汇比是1∶1.14;如果接受客户来料加工……反正都有赚头。
有关外贸公司纷纷拿出自有外汇为加工企业进口原材料,或者开拓来料加工业务。当年创汇4亿多美元的服装进出口公司,为加工企业进口棉花、羊毛和涤纶棉。进料加工业务量比上年猛增60%。年创汇额也超过4亿美元的丝绸进出口公司,积极与美国、日本等国的客商开展来料加工业务。当年在日本市场的创汇额即达1.1亿美元。据了解,上海1989年发展来料加工金额超过10亿美元,是1986年的3.3倍。
新品开发带来良好效益
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上海人让更多的产品升级换代,以提高创汇能力。
上海各种门类、学科的科技人员纷纷走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数以千计的科技成果开始与生产结合。
在上海无线电18厂,传统产品开始向高技术、多功能、新款式发展,很快推出了遥控、双画面、多画面、组合屏幕显示等注入高新技术的彩电。
在上海革新电机厂,整马力、分马力电机、油泵电机等22种新颖电机相继面市,并源源进入美国市场。
四方锅炉厂制造出12台目前还只有美国、日本、加拿大三国能生产的大型油田热采锅炉,被美国专家誉为“在美国本土之外看到的最满意的产品”。
在纺织工业部门,组成了棉、麻、丝、仿真丝、针织外衣等“13条龙”的技术攻关队伍,以产品的整体优势进入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
轻工部门当年开发的新产品就达2000余种,产品更新率达13%以上。新产品如海欧DF—300相机、新型时装手表、电脑控制多功能缝纫机等已进入欧美市场。
新产品迭出,改变了上海出口商品结构。重化轻纺产品占出口比重显著上升,机电产品出口增幅更大。精加工、深加工成效显著。
与此同时,上海外贸部门,制定了多方位扩展销售渠道、开拓国际市场的方针。他们首次到美国洛杉矶举行商品展销,首次举办对苏联、东欧出口产品选样会,都很成功。上海去年出口成交额、客户覆盖面都大大高于往年。
沿着外向型经济的道路,上海产品源源进入国际市场。到11月底,有18家外贸公司提前完成了全年的出口指标,其中一些公司提前了2至3个月。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