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杂技英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27
第8版(副刊)
专栏:

  杂技英豪
李文珊
吴桥县有一个村庄叫“无名树村”,因村中有几株既像杏树、又像枣树,然而既不是杏树、又不是枣树的树,谁也叫不出名字来,故曰“无名树”,久而久之,村子也因此而得名。村子虽“无名”,却出了一位早在二、三十年代便蜚声欧美各国的杂技英豪——史德俊。
大轿车在沧州至德州的公路上疾行,坐在车里的莫克莱尔先生,是国际杂技艺术界的一位名人。作为法国“明日”和“未来”国际杂技艺术节组委会主席,他已组织过13届国际杂技节。这次偕夫人来华访问,特意要走访“杂技之乡”吴桥县,更希望能拜访当年名扬西欧各国的杂技高手史德俊。我作为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组委会主席,对史德俊老先生的事迹也早有耳闻,因此我极其愉快地和莫克莱尔夫妇结伴同行。
车沿着一条乡间公路开进树木葱茏的无名树村,又径直开到一个“四合斗”农家院落门前。一位老者迈着轻盈的步伐,急步走上前来,笑容可掬地拉住莫克莱尔夫妇的手,自我介绍:“我是史德俊。”并用流利的法语对客人表示欢迎。
我仔细端详着,现年90高龄的史德俊,看上去比他的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这大约同他早年苦练技艺、健身习武不无关系。今天,他一身整洁的中式裤褂,浓密的胡须也经过精心梳理,浑身都透着精悍和飘逸的气质。看到不远万里来访的法国朋友,史德俊异常高兴,他开始用法语,接着又用英语同莫克莱尔夫妇亲切交谈,像久别重逢的老友,神采飞扬,滔滔不绝。
8岁拜师学艺闯荡江湖,12岁浪迹海外天涯,从1911年到1936年,近30载跑遍欧美各国,为弘扬东方文明备尝酸甜苦辣……看来,莫克莱尔先生对史德俊这些轰轰烈烈的过去是熟知的,所以他没有泛泛地提问,而是单刀直入式地问道:“当时你们‘北京班’主要是在哪些场地演出?”
史德俊如数家珍:“冬季花园游乐场,迪斯道夫大戏院,鲁那哈尔杂技园,豪其米拉马棚……”
“啧啧,了不起!了不起!”作为国际杂技艺术事业一位著名的组织者,莫克莱尔深知西欧各国这些著名杂技表演场地的重要位置。他赞叹地说:“不是第一流的水平,是休想占领这些场地的呵!”
莫克莱尔又问史德俊:“加入过‘世界天下艺人之家’吗?”
史德俊以问代答:“您说的就是‘万国生意会’吧?我还是第一个加入这个组织的中国人呢!”
61岁的莫克莱尔耸耸双肩,钦佩地向史德俊伸出了大拇指。
接着,史德俊领着我们一起进入他的住室。他的住室除了比较高大,倒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令人目不暇接的是几面墙上那铺天盖地般五光十色的剧照、海报和报刊上发表过的评论;简直是一个“剧照海报墙”,我们像是置身于一个杂技展览馆。60多年前的史德俊,有时西装革履,风度翩翩;有时戏装蟒靠,威武雄壮;有时紧身装束,精神抖擞,这反映了他不同场合下的勃勃英姿,也实录了他当年率领“大中华国北京班”驰骋欧美各国杂技舞台的盛况。莫克莱尔夫妇驻足在这些照片之前,一幅一幅地仔细欣赏,史德俊一幅一幅地详细介绍……
踏上归途,我的思绪却“定格”在史德俊的“剧照海报墙”上:史德俊年轻时为中华民族争过光,现虽届耄耋之年,但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将那些剧照海报等等全部贴在住室的墙上,同他“朝夕相处”。他仍在缅怀着当年名噪一时的杂技生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