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海岛女老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27
第8版(副刊)
专栏:

  海岛女老大
金海山
天亮之前,在夜潮还没有退去的时候,岱山县渔山岛五庄潭海湾里的几十条光头圆尾的小溜网船都不见了。隐隐约约的马达声漂浮在远处的海面上。一会儿,耀眼的大雾带着一阵凉意罩落。黑尾鸥掠过白色迷茫的海面,啊啊啊叫着,来来去去,集群飞翔。早春4月,是渔山岛捕鲳鱼的好季节。
太阳露出一枚金币的光辉。雾中出现船影。马达贴着光亮的海面吼着。一条钢蓝色溜网船在波光闪动的海湾里打了个漂亮的弧线,驶进五庄潭。船首一健壮女人挥臂抛出一圈缆绳,套住桩头,船靠上码头。
打缆是船上的一门功夫。女能人阿华抛缆头的动作,就像蒙古彪汉套马那样干净利索。
30岁的女人,在城里可以打扮得艳逸高雅,风度翩翩,而阿华却在这个青春年龄跟丈夫下海了。大海以其固执的偏爱冷酷地雕琢着一个男性化的女人形象:天生的优美曲线被夸张了,白净的肌肤涂上了女人最忌讳的黑色、粗糙,淡淡的鱼腥味比紫罗兰增白霜更浓郁;女人的一半是男人:肌肉、手指、骨骼和语言。
拉网靠脚力,在海浪颠簸摇摇晃晃的舱板上,阿华连站都站不稳。拉网时,她只能坐着,两脚撑住船舷吃力地拉。在海上漂泊了3年多,阿华才练出脚力,可以站起来拉网。
邱阿华是渔山岛第一个下海捕鱼的女人。她出生在农村,嫁到渔山岛后,成了这个有老有小6口之家的主妇。两夫妻克勤克俭,仍背上了几千元债。
1986年3月,丈夫贺追岳花800元钱买了一艘1吨位的小艇,像一条海上扁担那样,跑运输做鱼货生意。阿华把两个孩子交给婆婆照料,跟丈夫一起下海了。当时,小儿还没断奶。阿华说:“我一边帮助丈夫出海,心里却想着孩子,在海上,我老是‘听’到孩子在哭……”
6月,鱼汛到来,阿华和丈夫一合计,把小艇打成一艘6吨大24马力的溜网船,这是渔山岛第一条夫妻船。夫妇俩从此风雨同舟闯海去了。
船到渔场,丈夫操舵当老大。阿华趴在船舷,一边呕吐一边咬紧牙根拉渔网。嗨,大海还真宠幸这个女人,拉上来的网头不小哩。这一天,夫妇俩捕到了近100公斤鳓鱼。
正当阿华把一条条银镜般的鳓鱼从溜网上取下扔进船舱时,马达熄了火。丈夫的脸阴沉沉的。阿华知道不妙。
天暗下来。海面可怕地平静。小船微微晃动。阿华在船尾点火烧饭,用姜片清炖了一条鳓鱼。
丈夫从机舱洞里爬出来,一身油污。“一只零件坏了,修不好了。”他说。
小船盲目地在阴森森的海上漂流。海面冷丝丝地吹着风。晚上9点,阿华由于长时间的晕船呕吐,肠胃炎又发作了。在失去动力的船上,除了按摩、打滚、抱住丈夫、咬紧牙根、卷缩身子可以减轻点绞痛外,别无办法。她说:“这一夜,我差点死了,现在想想还怕。”
太阳从海面上升起来的时候,船被拖进海湾。船在海上漂流了整整一夜。白辛苦的是,在舱内压了一天一夜的鳓鱼,已经烂得像酱豆腐一样。夫妇俩只尝到一条新鲜鳓鱼的“甜”头。天有风云突变。在海上,这样晦气的事经常碰到。
一个女人,在茫茫黑夜航行海上,需要有男人一样的胆量和魄力!
阿华在风浪中成了名副其实的女老大。她学会操舵后,丈夫顶替了她原先的位置。出海捕鱼,阿华使舵,丈夫出网拉网当副手,妇唱夫和,配合默契。闯海使夫妇俩摆脱了贫困。
大海以她宽阔的胸怀,哺育着海的女儿。太阳每天从海上升起来的时候,都给这一对“海上鸳鸯”带来一份收获和欢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