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毕加索纪念馆参观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28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毕加索纪念馆参观记
赵兹
多数中国人认识毕加索,恐怕要归功于40年前他为世界和平大会所作的那幅“和平鸽”了。正是这一幅素描,使毕加索获得了1950年的国际和平奖,并当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当我们中国新闻代表团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参观欧洲三大艺术宫之一的普拉多美术馆,看到馆内毕加索的真迹时,便萌生了参观毕加索纪念馆的愿望。
我们终于来到了巴塞罗那——这座毕加索在西班牙生活时间最长的城市,并有幸参观了毕加索纪念馆。这是幽深曲径中一座颇具西班牙风情的两层砖结构小楼,鲜花和绿色攀缘物点缀其上。步入馆内,除了导游充满感情的讲解声外,没有其它声响,好像画家正在这里作画,人们唯恐打扰他。铅灰色墙壁的一层,陈列着毕加索9岁至10岁的作品,白色墙壁的二层,陈列着毕加索20岁以后的作品。在这100余幅作品中,只有一幅,即毕拉科夫的肖像是毕加索送来的,其余的全是西班牙一些机构和个人赠送给纪念馆的。
毕加索9岁时的作品仅是些用纸制成的鸽子和熊。10岁开始临摹石膏像,都是铅笔画,以后逐步发展为水彩画和油画,直至晚期的雕塑和陶器。毕加索的父亲是美术教师,当他发现12岁的毕加索的绘画才能时,便把画笔交给了儿子。由于父亲喜欢看斗牛,经常带毕加索去斗牛场,所以毕加索创作了大量的“斗牛”画,但与哥雅等其它画家不同的是,他画的斗牛场竟然有鸽子,这象征和平与宁静的小生灵,始终是毕加索绘画的一个主题,并为人们研究这位画坛巨匠留下了启示。
毕加索的创作道路以复杂和矛盾著称。不论在他的“蓝色时期”,还是“玫瑰色时期”,也不管是他的早期印象派作品,还是后期抽象派作品,无不鲜明地刻印着画家的生活历程和感情痕迹。毕加索的早期作品多用强烈的感情去刻画形象,而不大注重绘画的精确性。他的一幅以理智与感情为主题的画,描绘了画家母亲病重时的场面,医生神情专注地坐在母亲床边为她切脉,一个怀抱小孩的修女凄楚地站立床边。在这里,医生是理智的化身,而修女则代表了感情。1900年毕加索来到法国,他用画笔捕捉和勾勒着巴黎的人生百态,尤其是多彩多姿的女性形象。也正是在这时,他开始使用“毕加索”这一签名,而不再用他那十分女性化的全称——保罗·露易丝·毕加索。不久,画家的爱情发生危机,他的作品也进入了所谓蓝色时期,此时的作品呈暗蓝色,缺乏光彩,人物表情悲伤。而在其后的玫瑰色时期,一幅马失前蹄,仍昂首嘶鸣的作品则表现了画家此时的心境。这幅作品现已被制成壁画,搬上了马德里新建的国际会议大厦的墙壁。毕加索在西班牙人民与法西斯进行斗争时回国,在担任普拉多美术馆馆长时,他以印象派风格临摹了馆内50多幅作品,并竭力保全了许多艺术珍品。
毕加索是20世纪的艺术奇才,30岁创始立体派艺术,成为一代宗师,为世人留下了2万件作品。毕加索习惯于下午2时开始作画,晚间11时略进晚餐继续工作,直到次日凌晨2时。他得享92岁高寿,艺术生命长逾75年,寿登耄耋仍然作画不辍,每天连续工作12小时依然精神饱满。但一觉醒来,却时常发脾气,因为女仆送来的早餐在托盘中的陈列常常不符合他的美学观点。毕加索的早餐极其简单:两片干奶酪和一壶热牛奶咖啡。
毕加索于1973年逝世,他的晚年是在法国南部一座小庄园中度过的。他此时的抽象组合绘画尤如儿童画一般。至于题材,除了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和大量家庭生活场景外,似乎又是鸽子。他的一生经历过两次战争,因此,他对和平有着切肤的感受,而鸽子则是这种感受萌生出的艺术形象。
走出毕加索纪念馆,迎面几个小姑娘笑吟吟地和我们这些东方来客打招呼。路上,途经一座小广场时,我将遍地的鸽子和与鸽子嬉戏的孩子一同摄进了我的照相机镜头中,也摄进了我的心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