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更深刻更全面地开展美术研究——近年来美术研究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1-01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更深刻更全面地开展美术研究
——近年来美术研究述评
邓福星
美术研究在近十年里呈现了活泼繁荣的景象。在一些领域或方面都有所开拓和进展。评述十年美术批评、史料、史论、理论诸方面的成绩,把握其特点,指出其问题,有利于将来美术研究的蓬勃发展。
    一
近十年来的美术研究是从四个方面展开的。
美术批评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美术批评一度为突然涌现出来的油画《父亲》、《西藏组画》等现实主义作品和首都机场壁画等形式探索作品叫好,带有明显的拨乱反正的意义。八十年代围绕对前卫艺术的是非功过,中国画的危机、美术设计与工业美术,“新书法”及“新文人画”等问题,发生了一系列或激烈、或温和的讨论。尽管有些美术批评文章比较肤浅或偏激,但总的说来,美术批评在10年美术研究中起到了开导思想,启发思维的积极作用。
美术史料方面。据王伯敏先生1986年统计,全国在编的从事美术史的专家约320人,一些省、地纷纷建立了或正在筹建美术馆及艺术博物馆,如上海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烟台美术馆、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筹)等。一些大部头美术史料画册、著作相继问世。如60卷《中国美术全集》等已出版或陆继出版。此外,还出版了有关专题的史料、断代的史料、关于书画的古籍校注,文物、考古系统编著的彩陶、青铜器、建筑、岩画等史料。
美术史论方面。10年间,一大批中老年学者的史论著作相继问世,美术院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大都属于美术史论研究,其中一批已作为专著出版。国家“六五”跨“七五”重点科研项目、由王朝闻主持编写的十五卷本《中国美术史》也是史论结合的著作。全国80余位美术史论家参加了撰写。现在首卷(《原始卷》)已出版,其他各卷多已完稿。
美术理论方面。十年中,美术理论研究,从研究范围区分,有四类:一、对中国美术及其理论的宏观研究,如《中国绘画美学思想》(宗白华)、《神与形》(张安治);二、对一般艺术规律、特征的研究,如《艺术形式的演变初探》(王琦);三、部类美术研究,如《雕塑美学》(王朝闻);四、关于理论的理论,如美术史方法论、美术批评原理等方面的专论。
    二
近十年的美术研究,可以大致归纳为两个基本的特点。
第一,与美术创作并行的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主要表现为研究范围的拓展和研究的深化。美术家和观众厌弃“文革”期间由“文艺工具论”造成的艺术的干瘪、苍白和单调,要求不拘一格的多样性艺术出现。理论上清算了艺术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论后,美术研究逐步走向广泛和深入。美术研究不仅讨论了政治性及社会性题材的作品,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及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而且拓展到自然的、古代的、神话的,以及其他各种非情节性题材,表现主义、抽象主义、象征主义甚至超现实主义也被引入研究的范围。前卫美术的出现,环境艺术、实用美术的勃兴、民间美术热,以及回归意识的流行,都成了美术研究的内容,美术市场、管理及美术教改等也成为新的研究课题。与此同时,美术史家则潜心于诸如中国史前艺术,古代绘画、青铜器、汉画、石窟造像、陵墓、工艺、建筑、岩画以及国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门类、不同风格流派的方向或专题的研究。从而使美术研究领域和范围达到空前的宽泛。
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展,使研究必然走向深入。美术研究已不再停留于作为对现实生活的具体写照上;逐渐理解并接受了那些非情节性题材、非完全具象的手法以及非传统的表现样式,例如,带有表现主义意味的半抽象作品,人体艺术以及某些现代感较强的作品;也引进了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吸收了西方现代文艺理论中结构主义、接受美学,以及心理学、风格学和比较的方法等。美术研究上升到文化的以及人的层次上,把握住审美的角度,比原来只是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分析深入了许多。由此,有力地加强了研究的力度,使一些史、论、评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向各自方向纵深前进;另一方面,也相互融合,使批评更充分,理论更切实,历史研究更深刻。美术研究在同诸如美学、心理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学科的交叉及综合,使自身增强了理论性,并更加系统化,从而也使它在人文学科中占有了一定地位。
第二,美术理论自觉意识的加强。
在美术研究与美术创作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中,理论的自觉意识也得到了强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美术研究者越来越明确美术研究与美术创作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精神生产方式,理论和作品各自具有特定的形态。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结合,应该是在深层上的内部联系和相互作用。1987年在北京香山召开的全国美术理论会议上,这成为一个中心议题。美术研究者意识到需要建立具有自身特定任务、目的、方法、功能的美术理论体系。一些中青年学者已开始在这方面努力。
其次,一部分史论研究者开始把美术理论作为研究的对象,探讨美术史论研究的方法,探讨美术批评原理,探讨美术学的建构等。它们作为理论的理论,加强了美术研究的自觉意识。
再次,新时期美术活跃的一种表现,是创作家对理论的重视。报刊上一些有见地的美术评论文章也出自画家之手。如1979年关于抽象美的讨论就是由画家吴冠中在《美术》上撰文引起的。在1985年和1986年前后,一些年轻的美术家,往往凭了他们文章中鲜明的艺术主张而引起注意。这反映了在相当一部分创作者那里,业已形成了自觉的理论意识。
    三
10年美术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应该引起今后的注意。这些问题,大致概括为三点:
首先,一些研究者由于过分地看重西方现代哲学及文艺理论,而忽视或放弃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和应用。在研究中,因忽视了文化承传中古今艺术和文化的联系,忽视或背离了艺术的基本规律,忽视或曲解了艺术应有的功能,所以,对于艺术的创新、艺术与生活、艺术的社会效果等问题,不能够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粗率甚至荒唐的所谓现代派艺术。在有些人看来,新奇就是创新,性感等同美感。甚至以为,只有打倒权威,艺术才能发展。从而,造成在理论和创作中的一些混乱。所有这些,是与近年来国际、国内的“大气候”分不开的。从根本上来说,这种现象是由于在美术研究中忽视和违背了唯物史观和辩证法造成的。自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的美术研究已经表明,只有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研究中才能做出比较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应该在运用中得到发展,应该也需要从西方现代思想中汲取先进的有益的成份,但忌不加分析的搬用,对于理论研究者来说,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的思想武器。
与此相关的是学风问题。一些文章作者试图吸收、运用某些西方理论和观点,但因缺乏真正的理解,而生吞活剥。文中频频出现令人费解的外来术语,诘屈生涩,文意似是而非,不知所云。另有一些文章毫无新意,或对旧材料胪列,或将他人观点转述,为文而文。这些问题虽然表现在文风上,其实,还是在美术研究中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造成的。
其次,与美术史和美术批评相比,美术基础理论研究还显得相当薄弱。1989年送交全国美协的参加美术理论评奖的著述110本(篇)中,其中关于基础理论方面的不足十本(篇)。至今国内还没有出版一本系统地阐述美术性质、特征、功能等的《美术概论》。美术院系教师在讲授美术概论时,只得自编自讲。《美术概论》或《艺术概论》一类的基础理论,一度搬用着自身也有待更新和完善的文学概论,须知艺术和文学各有自己的特殊性,其基础理论并不是相互适用的。当前,一些美术史的著述流于史料的陈罗,而较少理论上的发掘,一些美术批评也嫌肤浅,穿透力不强,同研究者在基础理论方面的薄弱是有关系的。近年来一些国外关于造型艺术美学著述在国内翻译出版,对美术研究者提供了可取的资料和积极的启发,但它们并不能代替我国美术理论自身的建设。基础理论建设是一件艰苦的工作,急需一些有志于此的中青年学者投身于这项工作。
再次,近、现、当代美术还没有得到美术史家的足够重视。自辛亥革命以来的近、现、当代美术,继承了传统的古代美术,开启当代和未来的美术,使中国美术从传统的古代形态转向当代形态。它不仅包含并体现了艺术在转折时期的重要艺术规律,而且还涉及到许多为人熟知的美术家及其作品,对他们及其作品的正确评价,在中国美术发展史及中外美术交流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惜因种种缘故,这方面的研究几乎还没有展开。1984年,笔者曾接待过一位西方汉学家,他的讲题便是中国当代美术,对他所讲虽不敢恭维,而其时,国内尚无人公然于此题的系统研究。近、现、当代美术中的一些较重要的问题,问津者少,或偶有涉及,也还零碎肤浅。现当代美术研讨会,则开得更少。对于中国近百年美术应作如何评价?对于“左翼”美术、国统区美术及解放区美术怎样认识?对建国后十七年及“文革”美术如何看待?对于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李可染等人的艺术成就和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也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和评价。当然,由于时空距离还没有拉开,对许多问题的判断确有困难。这就需要在学术范围内,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在讨论中提高认识。
一如前述,美术研究者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辩证法,从实际材料出发,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论述,避免主观臆想,或追随某些时髦的理论观点,套用到美术史来,妄下判断。另外,趁美术界的一些元老还健在,要及早向他们采访和求教。他们是过来人或当事人,能够提供第一手材料和中肯的意见。从而,使美术研究得到更加全面、深入地展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