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里下河地区的经验: 农林结合促生态良性循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1-02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里下河地区的经验:
农林结合促生态良性循环
本报讯 光明日报记者张天来、本报记者谢联辉报道:在我国平原农业地区如何实现农林结合,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求得更大的生态经济效益?我国几十位专家日前在江苏北部的里下河地区和沿海滩涂地区进行考察之后,对这里所形成的大面积人工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里下河地区在长江和淮河之间,包括11个县、市的全部或一部,面积2100余万亩,地势四周高中间低,解放前洪、涝、渍灾害交错发生。经过多年兴修水利,已形成具有防洪、防潮、防涝、防渍和防旱5种功能的工程体系。在这一基础上,经过70年代后期至今十几年的努力,里下河低洼河网地区已有成片林35万亩,包括速生丰产林15万亩,经济林24万亩,同时创造出林农、林渔、林副、林牧副渔等4种复合经营模式。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力求提高土地、光、热、水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十几年来在人工筑成的高垛上营造的大面积水杉、池杉和落羽杉大部都已郁闭成林,覆盖着过去的沼泽地和残败的芦苇滩。林间的池塘和沟渠中,放养着鱼虾,还有鸭、鹅等水禽。林下,未郁闭的林中种植着各种蔬菜和经济作物;郁闭后的林下,则种植着多种耐荫植物,包括各种食用菌和中草药,并培育耐荫树苗。也有加大行距,在空隙中种植水稻和棉花的。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复合开发形式,可以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一般每亩年产值包括木材蓄积量在内大多在五六百元,高的可达千元以上。生态效益更为显著:荡滩地退耕造林的结果,使15万亩林地汛期可以蓄洪,里下河腹部地区水位也下降8厘米;自然资源利用率仅光能利用一项,6年生池杉、油菜复合经营为油菜单一经营的3.64倍;人工林招来了各种鸟类,使桑树、杨树上的害虫数量大减。
利用沿海滩涂和堆堤建设林业基地,开始的时间更早,取得的成就更大,并且也向以人工林为主体的复合经营方面转化。到1989年,苏北沿海有林地已发展到165万亩成片林,农田林网控制面积已达700万亩。令人特别兴奋的是,新老海堤800多公里和河堤3600多公里,有60%左右营造起人工林。海堤林带宽80—150米,河堤林带为30—40米。东台、大丰两市、县的许多条河堤林带,也是河道两岸林木葱茏,河水清清,不见水土流失。这种林水结合的形式非常有趣,它既是护岸林,又是农田防护林,还是用材林。
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对记者说,试验证明在开发沿海滩涂中对晒盐、养殖等最好模式仍是人工林复合经营。早期创办的东台、大丰、射阳等国营林场已获得相当高的经济效益,且已建立起多种复合经营的模式。专家们也认定,苏北农业区大面积营造人工林的实践说明,我国发展林业的道路十分广阔。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实行农林结合,可以取得生态和经济两方面的显著效益,这就是苏北里下河和沿海林业开发给予我们的启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