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鸦片战争1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1-02
第5版(理论)
专栏:

  “鸦片战争1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要
由中国国际文化书院和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主办的“鸦片战争1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前不久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日本、美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百余名学者参加了讨论会。与会者从不同角度,对鸦片战争所关联的中外历史的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与会中国学者综览了150年以来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历程,提出挑战与抉择是中国跨世纪的历史主题。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为了迎接近代世界的挑战,中国人先后选择过君主立宪、民主共和,选择过国家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都没有成功。在历尽磨难与挫折之后,才选择了社会主义。鸦片战争是历史的路标。
对于外国资本主义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学者们持有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社会发展从本质上只起破坏和阻滞作用,只有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才能为中国近代化扫清道路。另一些学者则阐发了马克思关于西方殖民主义者“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的命题,指出帝国主义的侵略在给中国带来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促动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关于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多数与会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具有时代性、阶级性和复杂性,这是一个应当以科学态度进行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对于近代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与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几种看法:(1)近代爱国主义具有三重内涵——乡土观念、忠君观念和御侮图强观念,前二重内涵与古代爱国主义没有多少差别,只有第三重内涵才具有新的时代特点。(2)近代中国出现过的爱国主义十分复杂,可以导致向古代的回归,也可以导致向近代化的迈进。只有对外开放和变革社会的爱国主义才具有近代内涵。(3)爱国主义近代内涵的标志,是区分国家与皇帝、国家与王朝,即把“忠君”同“爱国”区别开来,辛亥革命时期已达到了这一认识。五四时期则更进一步,把国家与政府也作出了区分。这是近代爱国主义的两次飞跃。
关于鸦片战争后学习西方的思潮,有的学者提出,社会思潮的形成包含不同层面,一是少数先行者的认识,二是一般士大夫或知识分子的认识,三是广大群众的认识。鸦片战后一、二十年内,向西方学习只停留在第一层面,未能形成思潮。中国近代第一个学习西方的思潮是洋务运动中形成的。有的学者则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却不是近代化的起点,这种滞后现象也在思潮问题上反映出来。中国学习西方的近代化思潮是在戊戌时期才形成的。这一巨大时差的出现正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会议还讨论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起因,清政府战前战后“以夷制夷”的策略,林则徐的思想发展以及他在新疆的活动等问题。      
  (浩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