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西北黄土高原农牧过渡地带粮食自给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05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西北黄土高原农牧过渡地带粮食自给问题
麻高云
西北黄土高原是中国东部农业区向西部牧业区的过渡地带,也就是有人所说的农牧交错地带。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同香山(指盐池县、同心县和中卫县的香山地区)和西海固(西吉县、海原县、固原县的简称)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都在这个范围内。全国解放后,经过反复实践证明:“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农林牧全面发展”的方针是符合这类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
对于像盐同香山和西海固这类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的粮食应不应该自给、能不能自给、如何自给的问题,一直是有争论的。有的人根据历史的经验得出结论:像盐池、固原这样的山区县,不能强调粮食自给。国家应该保证这些地区群众粮食供应,让他们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林牧业生产,为国家多作贡献。农业税不应该是粮食,应该是林牧副产品或者以钱代粮。
我认为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正确。首先说粮食自给是不是山区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呢?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一是山区目前的交通运输条件,是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这样巨大的运输任务。二是运输的费用太大,成本过高。三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在灾荒之年从几千里、上万里之外运粮,乏瘦的牲畜和饥饿的灾民怎么能等待呢?四是山区有大面积豆科牧草、绿肥,每年固定大量氮肥,种植禾本科为主的粮食作物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有机氮肥,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因此说山区粮食自给或自给有余是完全必要的。
关键是能不能自给以及如何实现自给的问题。我认为山区粮食自给问题长期解决不了,是就粮食论粮食单一农业经营的结果。宁夏的西海固和盐同香山地区的历史教训都是这样:“要吃粮,就开荒”。结果地种到山顶上了,粮食还是不够吃。实践证明,这种广种薄收、掠夺式的经营,不仅解决不了吃粮问题,而且“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会使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这不仅会使当代的群众生活越来越贫穷化,而且会使子孙后代丧失生活的条件。因此,我认为“要吃粮,就开荒”不是历史经验,而是历史教训、历史错误。
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已经证明,实现黄土高原粮食自给是完全可能的。办法是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在狠抓旱作农业,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同时,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小片及小块灌溉农业。具体说,就是走“种草、种树,发展畜牧,增产粮食”的道路。固原地区彭阳县白岔村“三三制”(农、林、草面积各占1/3)的经验就是一个较好的例子。这个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典型地区的山村,从1978年开始,大力种草、种树,耕地从24160亩(人均11亩多)压缩到1988年的13890亩(人均6.4亩),粮食单产由60—70斤增加到了120—130斤,总产由70—80万斤增加到120—130万斤,人均占有粮食由1978年前的200—300斤增加到1985年前的500—600斤。1988年人均占有粮食实际接近千斤,从而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在实现粮食自给的同时,林牧副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人均纯收入由过去的70—80元增加到200—300元,初步摆脱了贫困的局面。
白岔村的生产实践证明:反弹琵琶的方针,不仅解决了经济上的温饱问题,而且使生态环境大为改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自然和经济恶性循环的局面得到扭转。这就是生态农业经济模式。
盐池县是中国科学院综考会、沙漠所、植物所等长期蹲点指导的现代化科学实验基地县。这是西北黄土丘陵地区典型的半农半牧业县。他们的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也证明:要实现粮食自给,必须在狠抓小片农业和小块水地稳产高产(城郊和青山乡70年代都有水地亩产粮食超千斤的纪录)的同时,狠抓漫洪地、沟坝地和台塬旱作农业(1977—1979年红井子和王乐井乡都有上千亩上百亩大面积漫洪地、沟坝地实现亩产300—400斤甚至500多斤),并在中、北部广大丘陵、盆地土层深厚肥沃的地段,扩大人工种草,实行草粮轮作、草料轮作、草油轮作。这样,把少种高产和多种多收结合起来,既满足农牧民口粮的需要,又保证畜牧业饲草、饲料的需要,这是完全适合盐池县这样农牧过渡地带的农业种植制度。
我们从1980到1988年先后两次对盐池县进行大规模调查研究,对盐池县农业结构、农业布局和农业经营制度(重点是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制度)进行过科学的论证。我们的意见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盐池县中、北部荒漠、半荒漠地区的自然和经济面貌,必须从种植业着手,必须狠抓旱作农业建设。
首先是固定农田,进行必要的农田基本建设,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建设以灌木为主的50—100米宽度的农田防护林带,把分布在丘间盆地的一块块农田统统包围起来,改原始的“撩荒制”为科学的“草田轮作制”。这实际上就是改传统的“运动战”(“倒山种地”实际上就是在草原上打运动战)为“阵地战”(在固定农田上进行科学的轮作和耕作),改粗放经营为集约化经营。具体讲,就是把种植业扩大一倍,即从80万亩扩大到160万亩(按盐池县耕地在册面积为80万亩,实际上包括轮歇地在内它的种植业用地面积已经达到160万亩)。根据科学的推算,这个县种60万亩粮,20万亩油料,80万亩人工草地。实行两种轮作:一种是多年生豆科牧草(苜蓿为主)和粮食轮作倒茬,一种是一年生豆科绿肥和粮油轮作倒茬。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制止土地沙漠化,控制水土流失,从而实现土地用养结合、稳产高产。这就是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的建立。
这种农作制度的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是以发展畜牧业为核心的。如果把人工种草面积扩大到80万亩,这在盐池县可以说是耕作制度上的大革命。这种根本性的改革能够保证一般年景实现粮草稳定增产,从而既解决群众的口粮问题,又满足牲畜饲草、饲料的需要,并能减轻天然草场的过重负担,为实现羊只舍饲、半舍饲和草原分区轮牧创造物质条件。如果进一步把甘草和苦豆子变成人工栽培,纳入大田轮作,种植业面积就应进一步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如能扩大到100—150万亩,盐池县中、北部荒漠、半荒漠的生态环境就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而推进由粗放的、原始的畜牧业经营向现代化的集约经营的转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