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灶旁情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1-04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灶旁情深
周象光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莫斯科繁华区马雅可夫斯基广场近旁的“北京餐厅”,只见门前拥了很多人。身着制服的门卫凭手上的名单往餐厅里放人。许多人被谢绝入内。原来这家餐厅开业以来生意兴隆,天天满座,要想在这里吃顿晚饭,必须提前十几天订座。
莫斯科的北京餐厅是中苏合营的,自去年9月开业以来享誉莫斯科全城,一年来已接待宾客20余万人。成就的取得,除了经营有方外,最重要的是菜肴可口,也得归功于20多名中国厨师和40多名苏联厨师的辛勤劳动和密切合作。
走进餐厅的厨房,中苏厨师都在忙碌着。热菜间的苏联厨师正在灶前翻炒着,面点间刚出屉的肉包子散着热气,苏联女厨师正在包馄饨,冷菜间可以听到用中式菜刀切菜发出的有节奏的声响。两国厨师以脸部的表情和简单的手势互通信息,彼此配合十分默契。看得出,这是一个工作和谐、效率很高的劳动集体。
“当初困难可真不少”,中方厨师长和几位厨师回忆初创时的经历。
当时苏联厨师中只有个别人过去学过中餐的烹饪,多数人从未接触过。中菜调料多,用法、用量大有学问,初次掌勺的苏联厨师难免出错。烧“鱼香肉丝”忘记放辣椒,这道菜就废了。怎么办?靠“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在这里不行,需要对苏联厨师进行系统的传授。于是餐厅的厨房在工余时间就变成了以川味为主的烹饪培训班。由中国厨师根据不同的专业分别在热菜间、冷菜间和面点间进行讲解和传授。中国厨师认真讲解,苏联厨师勤奋学习,不久,苏联厨师掌握了餐厅菜谱上所有菜点的制作技艺。
苏联厨师中妇女居多,要说用刀切菜,都有一定基础。可是,中式菜刀大而重,磨得又快,她们从未见过。起初,她们一见中式菜刀都有些怕,哪敢使用!可是像“白斩鸡”之类是不能用西式长条刀切的。“篮花干”切起来更难,刀上功夫要求严格。
开头,她们总是因为用力过大,将豆腐干切断。为克服这个难题,中国厨师找来许多块小木板,在板上抠一个与豆腐干大小相等的槽,分送给苏联厨师,让她们把豆干放在槽里切。这样,即使用力过大,也不致切断。木板虽小,却饱含着中国厨师对苏联同行的关心与期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她们终于习惯了中式菜刀的用法。现在她们说:“中国菜刀比西式菜刀更好用”。
当老师的没有不喜欢好学的学生的。
当记者问起苏联厨师有哪些突出成绩时,中国厨师们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他们说,热菜间已有两位苏联厨师能独立制做“北京烤鸭”,从“凉皮”到“片肉”全过程都很熟练。面点师包的包子、馄饨和饺子颇受顾客青睐。还有一位年轻厨师学会了抻面。他学抻面时正赶上大热天,每天工余练抻面,练得汗流浃背,两臂双肩酸痛难忍。小伙子硬是坚持练了一个多月,终于成为餐厅中唯一掌握抻面技艺的苏联厨师。
岁月如流,转眼间一年过去。根据规定,中国厨师轮换回国。苏联厨师对记者说:“我们实在舍不得他们离开,因为我们相互之间已结下深厚的情谊。”一位女厨师说:“我们不仅是朋友,而且已成为亲人了。”短短的两句话道出了两国厨师一年来在炉灶前结下的深厚情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