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根植沃土——记全国劳动模范张学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1-06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根植沃土
——记全国劳动模范张学武
司祥春
去年年底,在辽宁本溪市化工矿业总厂的一次民意测验中,91%的职工在“你最担心什么”的栏目里,填写的是“怕厂长调走”。
张学武何以受到职工的如此厚爱?
1984年6月18日,全国劳动模范张学武从一个收入丰厚的企业调出,到远离市区近百公里、经营不景气的南甸石灰石矿当矿长。当他带着行李走进这座矿山时,现场的景象把他惊呆了:矿区内垃圾成堆,脏水成河;零配件被盗空的采掘机、运矿车,孤零零地竖立在荒野上;400多名职工,已有170多名打了请调报告……
张学武从一双双怀疑的眼神中,既看到了一种被压抑的感情,同时也觉察到了强烈的希望。他一头扎到了矿工堆里,白天同大家一起采矿石,晚上走家串户,与矿工促膝谈心,收集了848条整治矿山、振兴企业的建议。几项治乱的措施出台了:对中层以上干部实行“约法三章”,并建立了群众监督和举报制度;精简1/3机关人员,充实手工装卸队;把通过关系安排在好岗位上的19名干部子弟退回原单位;在全矿实行奖勤罚懒、按劳取酬的新制度。新班子敢于说真的,干实的,人们不得不对这个年仅36岁的矿长刮目相看了。张学武上任一个月后,就扭转了上半年的亏损局面。
初来乍到的张学武,深知自己对矿山了解甚少,虽然打响了第一炮,但今后的路子怎么走?还是心中没数。“石灰石矿的事,只有这里的职工才能说了算”。他把已经退休或在其它岗位上的历届矿级领导干部请回来,组成“智囊团”,专门为矿山经营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矿里成立老工人“参谋队”,让有识之士有发表意见的场所和机会;每个季度向职工发出征求意见公开信,及时把群众的智慧集中上来。
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来自群众的智慧,并审时度势地形成领导的决策。矿山新上了白灰厂、小煤矿、水泥厂、电石厂,兴办了旅店、饭店、商店,不仅扩大了企业规模,还安置了本单位300多名待业青年。去年,他们新上一座电石厂,又一举兼并了市内一座上千人的化工厂和一座市属造酒厂,改名为本溪市化工矿业总厂。当年那个连年亏损的小石灰石矿,如今成了一个年盈利500万元的名副其实的大型企业。
张学武从到矿山起,就把反腐败、倡廉洁,作为联系群众的重要环节来抓,严格把好金钱关、人情关。张学武有个专记“机密”的小本,记录着别人送给他的钱和物。1988年,他先后收到这类钱物24起,总金额达2.4万多元。每笔他都记录着收到的时间、数量及姓名、原因等,并如数交给厂里。
“在一个人身上失去原则,就在上千人面前失去信任。”正是这个信条,使他在不正之风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张学武当厂长后,时刻把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积极解决职工生活困难。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厂里每年盖两栋住宅楼,300多户职工住上了楼房;近300名待业青年都得到安排;厂里建起了幼儿园、托儿所、浴池、食堂、卫生所、电视卫星接收站等生活福利设施。
今年初,上级准备调张学武到公司当副经理,可职工们舍不得他走。张学武也说:“这里有我扎根的沃土,我愿意在这里干一辈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