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青岛:我国的海洋科学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1-07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青岛:我国的海洋科学城
新华社记者 张荣大
青岛不仅是一个优美的海滨旅游避暑胜地和重要外贸海港,还是一个声名日盛的海洋科学城。
解放前,海洋科研在青岛还是一片空白。
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不久,先有农业部中央水产实验所从上海迁到这里,后经调整发展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1950年8月,我国第一个海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由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曾呈奎和张玺教授创建,继而扩大发展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海洋研究所。之后,我国唯一的海洋学院在青岛建立,这就是今天的青岛海洋大学。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最急需人才的时候,一些羁旅海外的海洋科学家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归来报效祖国,成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
赫崇本教授从美国回到青岛,创办了山东大学海洋系,使这里成为物理海洋学研究中心和海洋气象学的发祥地。著名物理海洋学家毛汉礼,放弃在美国一家著名海洋研究所的职位,到青岛海洋研究所工作,充分发挥了他作为我国物理海洋学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从英国归来的水产专家朱树屏和从菲律宾归来的爱国华侨郑守仪,也都在各自的海洋科研岗位上做出了贡献。
目前这里已有20家“海”字号的科研单位,组成了一个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气象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海洋涂料、海洋药物学、海洋仪器等多学科综合配套,科研、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海洋科学研究体系。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4600多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800多人,年龄大都在50岁左右,中级科技人员年龄一般在45岁以下。青岛拥有的海洋科学研究单位和海洋中高级科技人员的数量,大约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3和2/3。科技人员始终坚持为国争光的信念,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对创建和发展我国的海洋科学,做了大量的奠基性和开拓性的工作。他们先后开展并完成了多项综合调查和资源调查,深入开展了海洋基础理论研究,对中国近海的海流、水团、潮汐、波浪以及海底地貌、海洋生物分布和对我国海洋动植物的分类、形态以及造礁生物与生物群落的生态特点等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
改革开放10年来,青岛海洋科研取得近500项重大科技成果。数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其中有不少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有的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海洋科学研究走向世界,引起国际海洋科学界的重视。从1979年以来,到青岛来访的国外海洋研究学者和专家数千人次。在“请进来”的同时,青岛各海洋科研单位还派1000多人次“走出去”,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活动和技术合作。
在外国同行的眼里,中国已成为海洋研究的强国。
青岛在世界海洋科学研究中的强项是海藻研究。奇迹就出在中国原来是一个不生产海带的国家,也没有紫菜人工养殖,经过在青岛的海洋生物专家几十年呕心沥血的研究和全国无数生产者的热心推广,中国终于成为世界海藻大国。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等对海藻分类、培苗和栽培养殖的研究都是卓有成绩的。他们以东道主的身份,主办了“第十一届国际海藻学术讨论会”、“太平洋经济海藻分类国际研讨会”等国际性研讨会。
1987年5月25日至6月15日在青岛和海南岛两地召开的“国际商品海藻生产和利用研讨会”,有第三世界20多个国家的学者参加。这是中国为促使有海藻资源的第三世界国家尽快发展起海藻研究利用事业所作的一次成功的努力,深受与会者的称赞。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曾担任过第三世界海藻学会主席。
在物理海洋和海洋生物研究方面,青岛海洋大学的“普遍风浪谱”和冯士筰教授的“风暴潮”研究成果、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地球流体力学研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吴宝铃教授在多毛类海洋生物方面的研究,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985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了跟踪世界海洋学前沿之一——海气相互作用研究,走出了我国大陆架,连续多年赴西太平洋进行大规模的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科学考察,在太平洋西部边界流动力学和太平洋环流经向输送对东亚和我国气候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在太平洋西部边界流区首次发现了水下潜流,并命名为“棉兰老潜流”,这在太平洋环流动力学上是一项重要的发现,引起了国际海洋学界的高度重视。
我国近年来掀起的对虾、贻贝、海湾扇贝等人工养殖热,并在世界上取得生产优势,这首先应该归功于青岛的海洋研究单位和科研人员。因为都是他们亲自发动、组织并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
青岛海洋科学城正继续向海洋科学研究的高峰攀登,满怀信心地去迎接海洋时代的到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