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创造美的环境——沙市精神文明建设纪事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1-09
第1版(要闻)
专栏:

  创造美的环境
——沙市精神文明建设纪事之二
本报记者 龚达发
时届深秋,淡抹浓妆的文明城,迎来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工作会议的代表。
从繁华的通衢大道到静僻的小巷深处,到处是鲜花,到处是微笑。高大的梧桐树,舒展着健壮的枝叶;亭亭玉立的“市树”广玉兰,是这座城市的“礼仪小姐”,桂花树、雪松、夹竹桃竞相奉献绿色。随处可见的街头绿地、小游园、石山喷泉、鲜花扎景吸引着无数的人,成片怒放的一串红像燃烧的晚霞,烘托出热烈的迎宾气氛。
沙市并不生来就是这么美。郭沫若1938年路过沙市时,他看到的是: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满目苍凉。后来他在《洪波曲》中写道“沙市只有沙而无市”。这是旧沙市的写照,也是旧中国的缩影。
自从人民成了沙市的主人以后,便开始梳洗打扮这座城。1956年,市政府发出“讲究卫生,减少疾病,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号召,全市人民在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时,展开了治理城市环境,改变城市面貌,重新安排旧河山的战斗。1958年3月,毛泽东主席路经沙市,嘱咐沙市人民带头消灭老鼠、蚊子、苍蝇、臭虫等危害人民健康的害虫,提高健康水平。一时间,全民动员,家家翻箱倒柜,彻底荡涤污泥浊水,人人动手除害灭病。
改革开放为沙市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也为沙市精神文明建设开辟了新天地。80年代初开始,沙市市委、市政府把治理脏乱差同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为人民办好事紧密结合起来,每年都做几件在市民心中“打烙印”的事。沙市是一座滨江城市,境内地势低洼,河湖密布,人民吃够了渍水的苦头。市政府于是先抓住治水这个龙头,排除渍水,净化污水,整治塘堰,先后建起了37公里的地下排水系统,根治了水患。对遍布全市的几百口坑塘、荒湖进行了治理改造,依势造山,依水架桥,在水中养鱼植莲,在水上建亭修桥、水边插柳种花。昔日垃圾成堆、臭水横流的蚊蝇孳生地,变成既有经济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风景点。人民城市人民建,从市委书记、市长到每一个市民,每年都要参加改造环境的义务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沙市有一条健康巷,过去是有名的黑水塘。晴天一街灰,雨天满巷泥,群众戏称痢疾巷。改革开放使街道居委会的老太太们变得聪明起来,她们发动居民自己动手,使昔日“节节断”的石板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面。小巷两侧的窗墙内,一簇簇的红花、翠竹、假山石探出头来,与满街的红花绿树相映成趣。现在这条小巷已成为全国闻名的文明卫生先进单位。
沙市人把绿化、美化城市同热爱祖国、建设家乡连在一起。50年代提出“人栽一棵树,广种两盆花”;到80年代又提出“全民植树,全面绿化”,“见缝栽树,见空布绿”。每年除人均种植三棵树外,市民们普遍在房前院后、阳台楼顶养植花卉、盆景。“花园工厂”在沙市成批涌现。许多工厂边建设边绿化,产品投产,绿化完成。沙市日化总厂洗涤剂生产大楼落成前夕,工人们突击在厂房四周种上了各种花草树木,大楼四周变得郁郁葱葱,使第二天来试车的外国专家大吃一惊。一位荷兰专家风趣地说:“中国的树长得真快,昨天还是光秃秃,一夜之间就绿树成林了。”一些场地窄小的工厂把绿化挪到了高楼。于是沙市出现了“空中楼阁”、“空中花园”。在绿化城市的劳动中,沙市人民真正显示出艺术家的气质。如今沙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8%,人均绿地4平方米,连续10年被评为湖北省卫生先进城市,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城市。
市领导认为,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健康有益、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不仅可以使人们在紧张劳动、学习之余调剂身心,而且能陶冶人的情操,对提高人的素质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沙市在全市建设规划中预留绿化、美化和文化活动场地,使环境建设从设计开始就成为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年来已建成了17处大型文化设施,文化宫、青少年宫、科技宫、图书馆、影剧院、公园……它们分布在全市各个角落,人均文化活动场所超过1平方米,使沙市这个古老的商埠,充满了文化气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