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尽心报国——记青岛大学教授胡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1-09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侨乡纪行

  尽心报国
——记青岛大学教授胡滨
本报记者 何伟
时值盛夏,胡滨教授的家门口仍是紧闭的。这位63岁的中国近代史专家正挥汗如雨宏篇巨制《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
胡滨生于香港,后就读于北京。时光荏苒30年,当他再度返港与家人团聚时,虎虎生生的小伙子已然是饱经世事风霜的老者。
作为一名史学家,他个人的生活、命运也印满了坎坷艰辛的历史。
1950年,风华正茂的胡滨在港探亲间接到了清华大学研究院的入学通知。是奔赴刚刚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接受父命留下来承继祖业?在人生截然相反的两条道路、两种命运面前,他决然选择的是前者,并且怀抱热忱,充满理想回到了北京。
1957年,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后的胡滨,被分配到山东师范学院任教。踌躇满志的岁月,他接连完成《戊戌变法》、《十九世纪末叶帝国主义争夺中国权益史》等专著。事业的风帆刚刚扬起,他却被打成了“右派”,罪名是“去港”。为此,他付出了22年做人的尊严和权利。
被送到广阔天地接受改造。人世的艰辛,路途的坎坷,都没有泯灭他献身事业的信心。他顽强地走自己的路。他坚信,苦不会白受,历史真相必有大白于天下的时候。
令他温暖的是,在那种艰难岁月里,学校的党委书记在暗中保护着他。一次,造反派硬逼他下乡,书记站出来说:“下乡是培养干部的,胡滨是右派,不能去。”就这样,胡滨被改派在校园“就地改造”。
顶着“反动学术权威”、“潜伏特务”的帽子,在校园里边种菜,边研究学术。他默默地翻译了《列强对华外交》一书,悄悄地完成了《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专著。这两本书分别由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
阴霾过后,中国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胡滨尽心报国,迸发了无限的创造力。
他现执教于青岛大学历史系。近10年可谓是胡先生人生最辉煌的金秋时节,研究成果频频出台。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齐鲁书社相继出版了他撰写的《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北京的隐士》、《从闭关到开放》等译著。
洋务运动是他研究的长项。1982年,他在多年刻苦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提出“洋务运动”有进步作用,是中国近代工业开端的观点,引起当时沉闷的史学界的轰动。争鸣、辩论几个回合,在实事求是的气氛中,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了胡滨的观点。如今,这一建树写进了大中学教材。
由于他卓越的贡献,党和人民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他被选为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使得政治生活占用了他晚年的许多时光。他每次到北京出席一年一度的人大盛会,不忘自己所负的使命。记者记得在今年人大会上,遇到他正赶写提案,大声呼吁:给有30年教龄的教师100%的退休金,离退休干部的待遇要保质,录取研究生应坚持公开报考择优录取的原则。
谈及近来政治生活,胡教授特别赞誉江泽民总书记今年“五四讲话”中有关知识分子的论述:在政治上、业务上信任和依靠知识分子,努力为他们创造必要的条件。他兴奋地说:“这说明,党对知识分子是信赖的,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没有变。”
前不久,当他的弟弟不远万里肩负母命,要把他“劫持”去美国定居,他为自己选择的仍是中国。面对别人的不解,他的回答很简单:“我的事业是中国近代史,难道要到国外去研究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