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丰收更思“讨粮”苦——山东烟台农业增产之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1-15
第2版(经济)
专栏:

  丰收更思“讨粮”苦
——山东烟台农业增产之后
新华社记者 宋熙文
烟台市今年粮食总产量创27.34亿公斤的历史最高水平,一举突破了连续几年徘徊在20亿公斤的被动局面。然而,市领导却没有表现出过度的兴奋。在最近举行的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市长杜世成说,“看农业形势的好坏,不能只看风调雨顺年景下的丰收,更重要的是看在不利的自然条件下能不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他一再告诫大家,千万不要忘记1985年后因放松粮食生产而导致“讨粮”吃的教训。
烟台市今年的农业生产是值得庆贺的:夏粮总产就突破了历史最高水平,被国务院授予夏粮生产先进单位;全年下来,粮食总产达到27.34亿公斤,成为1985年以来第一个上25亿公斤的年份;花生总产比去年翻一番,预计水果、水产也都增产。然而,比数字更值得庆贺的是,烟台人已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认清了农业在改革开放大业中的基础地位,在喜悦之时,清醒地看到,今年的农业丰收只是一个谷底爬坡式的转折。
在70年代,烟台的农业就有了名气,年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几亿公斤。进入80年代,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利益比较低的农业,在一些人的脑子里排不上号了,“有钱还怕买不着粮食吃”。1985年的粮食总产跌落到不足20亿公斤,1989年也只有20.45亿公斤,全市600多万人的人均占有粮食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向外“讨粮吃”成了市领导最挠头的难题之一。
饱尝了重工轻农的苦头后,烟台人开始作出清醒的决策。1989年市里明确提出,改革开放,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都要重视农业。这年秋收一结束,一场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在烟台大地展开。从那时至今,全市仅这个方面的投入就达2亿元。
市粮食局副局长丛建敏说,所谓投资环境,农业建设应当是重要内容。市外贸局局长迟学溥说,烟台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约占全市出口总值的1/3,可以说外贸出口与农业的发展水平有直接的依存关系。今年农业景气了,咱外贸的日子也好过了。
市委书记陈建国介绍说,去年,他们连续召开了几个农业方面的会议,逐步形成了发展农业的思路,即突出粮油生产和乡镇企业两个重点,发挥水果和水产两个优势,狠抓农田基本建设和科技兴农两个关键,开发吨粮田和旱薄田,奋战3年振兴烟台农业。他说,丰收之后,我们提出决不能重蹈“谷贱伤农”的覆辙,也不能有丝毫“歇口气”的思想。
眼下,从胶东屋脊到黄、渤海之滨,从科技试验场到大田地头,烟台大地到处都在探讨进一步爬坡的招数,落实更上一层楼的措施。
栖霞、莱阳、龙口等县市9月份就又拉开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战幕,他们因地制宜,注意实效,大搞拦蓄、节水工程,重视原有水利工程的配套挖潜,推广水利设施的企业化管理。
目前全市上阵劳力100多万,开工项目1万多个,全市已筹集资金5500万元。同时还采取以奖代补,进度、质量与物资挂钩等办法,促进水利建设的开展。
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烟台市继续促农业升温的又一项措施。各乡村都根据各自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推进这项工作,着力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想办而难办的问题。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