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他们怎样实现年出口超亿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06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他们怎样实现年出口超亿元?
新华社记者 卢殿洛 毛致存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山东半岛有22个县(市)年出口收购值超过亿元,揭示这些县开拓与发展的“秘密”,也许会给更多的人以启迪。请看——
他们怎样实现年出口超亿元?
    靠资源优势起步
万事开头难。山东半岛年出口超亿元的这22个县(市)起步发展创汇农业,并非在“金山上垒窝”。他们都经历一个从本地实际出发,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或急或缓的发展过程。
1989年出口收购值超过1.7亿元的莱州市,实际上起步于“一把草”。
80年代初,这个纯农业县的出口商品寥寥无几。但当时县领导并不悲观、怯步,而是审时度势,择机而行,盯着高目标,从身边的低档活干起。
过去,麦秸、玉米皮之类都用来填灶眼。后来,莱州人有了新的价值观,利用秸、皮编织提篮、提袋、拎包、座垫、草帽等上千种精美实用的草制品,仅此一项,年出口收购值就超过3000万元。
从“一把草”起家,莱州市的出口创汇扶摇直上,路越走越宽,相继推出粮油、食品、纺织、土产、畜产、抽纱、工艺、机械、五金矿产等14大类、100多个品种的出口商品,已连续4年出口收购值超过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0%以上。
优势谁都有,贵在善利用。诸城市利用当地草多、农副产品丰富的有利条件,动员千家万户养牛、养羊、养鸡,从而带动了食品、纺织、皮革、化工等出口产业的发展,一跃成为全国创汇的先进市。被誉为“胶东屋脊”的栖霞县,山高石头多。世代为大山所累的栖霞人,如今因山而富。他们以发展滑石制品为突破口,带动了整个外贸出口生产的发展。
连续4年出口创汇名列全省第一的荣成市,则是起步于当地丰富的水产品和花生。
现在,这些县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出口拳头产品。而起步,都是靠各自的资源优势。
    突破传统的小圈子
既从现有的农业基础起步,又不在常规农业中打转转,及时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出适合国际市场需要的高质量的农副产品,是这些县发展创汇农业的又一特点。
安丘县是个传统的农业县,长期以来耕作方法落后,产品质量低下。用他们的话说,产品难跳“龙门”就出不去“国门”。1978年到1984年,全县出口商品收购值一直在三四千万元上下徘徊。从1985年开始,他们引进推广了国外一些农业科技成果,逐步以国际标准组织农业生产,出口商品生产随之改观。
黄烟是安丘县的主要经济作物,过去他们生产的烟叶,只能作为填充料出口,价格低廉,销路仍不畅。后来,他们从美国引进5个优良品种,从英国邀请专家作技术指导,改革传统的耕作、施肥方式,实现了黄烟的良种化、区域化和规范化生产,不仅亩收入比过去增长3倍,还开创了我国出口主料烟的先例。外商纷纷前来订购,出口量连续3年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4,获得全国出口烤烟生产和出口备货两项金杯奖。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涤下,人们逐步认识到:靠拚数量、靠出口原料赚钱,不符合人均资源相当贫乏的我国的国情。于是,他们不失时机地把农副产品出口的重点转向制成品和精加工品,使出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
大花生是山东出口的传统产品,从1909年就开始出口,但多年均为原料出口。近年来,主产县荣成、牟平、海阳等县(市),从国外引进加工设备和技术,把花生加工成油炸花生仁、花生罐头、乳白花生仁等10多种制品,出口量和创汇额便十几倍、几十倍地增长。
盛产大理石的莱州市,用各种规格的大理石薄板和大理石雕塑品,代替了过去出口的厚料,使10余种产品畅销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现在,山东半岛的出口商品中,加工制成品已占70%以上。
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品出口的增加,还增强了出口生产企业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
肉食鸡是山东半岛的骨干出口项目之一。近两年饲料价格上涨,肉鸡成交价却下降,给肉鸡生产带来很大困难。面对现实,诸城市通过开展深加工、精加工,实行综合利用,多次增值,创造了生产稳定发展的奇迹。过去分割后的下脚料作为统货出售,每公斤只卖两元钱,鸡内脏当作貂饲料处理,价钱更低。如今他们把分割后的下脚料加工成鸡尾串、鸡皮串出口,每吨仅加工费就多得500美元。过去喂貂的内脏,现在分门别类加工出口,每吨鸡胰子卖6000元、鸡苦胆4000元、鸡睾丸2万元、鸡肠子1000元。这样,出口品种由过去的45种增加到108种,每年比过去多收入近千万元,消化了饲料涨价因素,肉食鸡出口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抓住机遇开拓市场
善于利用国际市场上一个个机遇,是这些县出口商品生产能够稳步推进、节节取胜的又一个秘诀。
1985年以来,亚太地区的一些国家,因劳动力成本提高,开始把发展的重点转向技术密集型产品。山东半岛出口过亿元的县(市),及时抓住这个机遇,上了鞋、服装、陶瓷、橡胶和塑料制品、发制品、五金机械产品等一批中、低档出口产品。
如今这些产品的出口数量,由小到大,迅速发展,成了年出口过千万美元的骨干商品。
发制品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品,既费时又费工。崂山等县(市、区)便利用别的国家不愿生产这种产品的机会,制作出发块、发套、工仔头等40多种精美的发制品,年创汇达1500多万美元。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这些县(市)又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吸引外商,上了一批毛纺、机电、服装、工艺品、渔业、文化用品等“三资”企业,又新增了数十种新的出口产品。
“时不我待”。这些县(市)的领导懂得,机遇一旦被错过,就无法追回。因此,他们对机遇的利用,不是“慢三拍”,而是一经发现,就抓住不放。选准有前途的生产项目,实行资金、技术、设备和原料等生产要素的同步倾斜,以最快的速度推出受国际市场欢迎的商品。
招远县1987年以来,根据国际市场发展前景,拿出2000多万元,引进技术和设备,对发展前途大的二轻系统的五金造锁、草制品、工具、服装等骨干厂家,进行技术改造。很快这个过去出口产品寥寥的行业,便有60%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成为全县的出口骨干企业。当荣成市摸准轮胎在国际市场上走俏的信息时,便一鼓作气,扩大了原橡胶厂的生产规模,轮胎的年出口量一下子增加几百倍,达到18万多套。
机遇,对于山东半岛每一个县来说,都是一样的。但对机遇的不同态度,造成了不同的结果。
外商来料、来样、来图加工,开始一般都是小批量。见利小,有些县不愿作这些生意。然而,这些出口过亿元的县(市),不怕麻烦,不怕亏本,外商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取得对方信任后,小生意就变成了大生意。
一度受原料、技术限制,出口商品生产陷入困境的莱州市,就是通过来料、来样加工,打开了带锯床、汽车刹车片、台钻、钢瓶、铣床、硬度机等10多个产品的出口销路的。
    靠专业化创高效益
山东半岛出口过亿元的县(市),不少出口商品的生产经营,已开始脱离小生产的传统框框,走上专业化、系列化、规模化的轨道。
以名优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发展跨行业、跨部门的各种经济联合,以扩大对外贸易为主体的企业集团,在这些县已普遍形成。招远县组建的龙口粉丝集团便是其中之一。这个县的粉丝生产已有300余年的历史。过去由于是分散的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各厂自己采购、推销,产量和出口量都上不去。1988年,招远县组建了以县粮食局、外贸公司、县联社为依托,有60余家粉丝厂参加的粉丝生产集团。集团公司统一为各厂家组织原料,提供技术指导和推销产品,从而使这一传统产品的质量、数量大幅度提高,年出口达9000多吨,创汇1300余万美元,比过去成倍增长。
许多县(市)的出口肉食鸡、草制品、水产品、地毯、抽纱、工艺品等商品的生产,也形成以外贸公司为龙头,开发、加工、出口一条龙的生产体系。如肉食鸡生产,一般都由外贸公司建立良种繁育场、饲料加工厂、冷藏厂,既为农民养鸡提供良种、饲料、技术和收购“四到门”服务,又负责成品出口。
以上两种生产方式,都有效地改变了过去分散生产所造成的信息不灵、批量小以及产、供、销脱节的弊病,形成集各方优势于一身,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整体效益,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产量、质量,增强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