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降服“空中妖魔”的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1-15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当代军人风采

  降服“空中妖魔”的人
陈智强 康大龙
1983年4月4日上午,一架法国道达尔中国公司的“空中国王——200型”飞机从广州飞往香港。飞机起飞不到一分钟,便一头扎到距离跑道中心1210米远的田地里,机上8名乘员全部遇难。
据调查,驾驶该机的两名正、副驾驶员技艺精良,飞机性能完好,空域中又没有不明飞行物体。
难道中国上空也出现令人迷惑、恐怖的“百慕大三角”?
正当事故调查组成员困惑不解时,中国空军气象研究所中年科研人员王学永关于“低空风切变”的论文,为调查人员指点了迷津。原来制造这场悲剧的凶手,就是被国际航空气象界称作“空中妖魔”的“低空风切变”。
我国幅员辽阔,大小机场星罗棋布,“空中妖魔”的魔爪随时可能出现在某一机场的上空。然而,当时国内绝大部分有关人员却还蒙在鼓里。面对这种状况王学永忧心如焚!要尽快摸清“空中妖魔”在我国空域肆虐的规律,努力摸索出一套识别、对付“低空风切变”的方法!于是,王学永带着他的课题组在国内科研条件尚未具备的情况下,开始了科研征途上的艰难跋涉!
“低空风切变”,是指在低空600米高度下,风速和风向的瞬间突变。它具有突变时间短,探测尺度小,风变强度大等特点,是各型飞机(尤其是大、中型运输机)起飞和着陆阶段威胁飞行安全的危险因素之一,也是国际航空气象界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据不完全统计,1970年至1985年的16年间,在国际定期和非定期航空飞行中发生了28起“低空风切变”飞行事故。最严重的一次死亡人数达153人。7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民航组织、世界气象组织和美、日、苏等国的航空、气象机构,竞相开展对“低空风切变”的研究(美国联邦航空局还制定了一个长期的风切变研究计划),以求减轻和避免“空中妖魔”对国际航空飞行的危害。
在国际同行竞争的行列里,年轻的王学永也不示弱,带着他的课题组分赴全国各地,不辞劳苦,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捕捉到“低空风切变”在中国的南北方机场出现的几次“魔迹”。王学永丝丝入扣的分析,使许多干了大半辈子飞行业务的“老飞行”如梦初醒。
为了使我国的飞行人员掌握对付“空中妖魔”的知识,王学永和他的科研伙伴们在北京航空学会的支持下,连续举办了3期以飞行员、调度员、气象观测员、科研人员、高校师生和飞行领导干部等为对象的全国低空风切变专题讲习班,培养出上百名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技术骨干。
1987年,为摸清“空中妖魔”的特点,王学永和他的课题组首次拉开了国内机场周围低空风切变探测试验的帷幕。
七月流火,王学永带领科研人员顶着烈日在北京西郊机场周围的几十公里水平范围内设置6个测风点。其中有3个点设在田地、树林中。为了节省经费,他们不住招待所,每天奔波在几十公里的观测点上。渴了喝口水,饿了啃口面包。烈日下连续七八个小时的观测作业,烤得科研人员喉咙冒烟,大汗淋漓。他们每天起早摸黑,每隔10—20分钟同时施放一次探测气球,记录下各种仪器的探测数据。就这样,连续奔波20多天,终于获得了国内大密度、小间隔的风切变探测面实验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刚刚结束探测试验,强烈的责任心又驱使王学永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组织摄制国内第一部有关《低空风切变与飞行安全》科普录相片的工作之中。他决心用录相的手段将“空中妖魔”的狰狞面目抖落在观众眼前。
功夫不负有心人。10年来,王学永主编出版的4部风切变专著已发行近万册,凝聚着王学永和他的课题组10年心血的科普录相片,受到国内航空气象界同行的青睐。短短两年中,几十本录相拷贝被国内同行一抢而空,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宣传效果。其中《低空风切变对飞机起落飞行的影响的分析》成果,荣获1987年度军队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学永说:“我们捕捉‘空中妖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成千上万架飞机摆脱魔掌。”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王学永和他的科研伙伴又投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空风切变探测设备和报警系统的研制论证工作,开始了预报、制服“空中妖魔”的新追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