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水墨世界的拓荒者——记青年军人画家邱汉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1-17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当代军人风采

  水墨世界的拓荒者
——记青年军人画家邱汉桥
7月25日,首都美术界部分理论家、画家、解放军艺术学院负责人以及一些新闻单位人士举行了邱汉桥作品研讨会。一位著名美术评论家称赞邱汉桥的画是“含古接今一‘点’中。”中央美术学院一位学者撰文称邱汉桥的画把“意境上的素和凝、朴和拙,形式上大静与大动,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鸿沟用自己强有力的绘画语言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邱汉桥是军事科学院的志愿兵,出生在湖北孝感一个农民家庭。孩提时代唱歌、拉二胡、吹笛子,兴趣广泛,12岁喜欢画画。1976年高中毕业后,他来到军营,成了一名架线兵。一年后,电影队到连队挑选放映员,他被选中了。他除了放好电影外,常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外出写生或为战友画肖像,练习基本功。
时隔不久,他所作的宣传画、幻灯片在部队的一次评比中夺得了名次。1978年沈阳军区《前进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幅作品。后来与人合作反映战争年代生活的连环画《百草滩歼匪记》、《地下堡垒》又相继出版。
为了事业上的成功,只是战士的邱汉桥,学哲学、学美学、学文学,并画了数以千计的素描习作。此外,他还到处求师,先后到辽宁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和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自费进修,专攻山水画。
一去就是四年。其间,他研究过莫奈的池塘睡莲垂柳,塞尚的绿色丛林,修拉的点彩的亮光效果,立体派大师勃拉克画的静物,西方近代画家佛拉芒克大量用纯黑线的作品。他更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搞好传统与现代的衔接。这不仅需要传统的功底,现代的观念、语言的蜕变与创造,学力与才情的相辅相成,还要诸种因素的协调与恰到好处。
面对这一难题,邱汉桥没有退缩。他放弃了自己曾谙熟的手法,从表面的摹写,到追古人的意趣,从注重色彩的表面效果到注重精神感应。在校4年,他不曾有过星期天和节假日,常把自己“关”起来,潜心领会,潜心琢磨。他对中国古典音乐也很偏爱。《高山流水》、《听松》、《二泉映月》、《良宵》等曲子他百听不厌,从乐曲中悟到画的结构、画的力度、美的画面,甚至还有线条中那看不见摸不到的韵律。因此有人说,看邱汉桥的画,就像听交响乐、轻音乐、读散文诗,感到沉重、清润、隽永、轻爽、明快。
邱汉桥从不放弃体验生活的机会。为了追求白天追寻不到的艺术幻觉,他经常在夜色的山道上,肥沃的田野里观察、寻找,有时一走就是几十里。这些年来,他自费到过四川、广西、湖北、湖南的农村、山野、江湖与丛林间,也去过太行山区。
邱汉桥清新、沉静、含古接今的山水画自成一格。他的许多作品参加了辽宁美协组织的国画出国展;有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中国艺术品对外贸易公司收藏。
1989年8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辽宁分会、解放军艺术学院、沈阳军区文化部联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邱汉桥水墨画展。国家美术馆为一位战士举办画展还是第一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