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房改——怎么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1-17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生活纵横谈

  房改——怎么改?
本报记者 艾丰
上周写了一篇《从疲软说到房改》的文章,得到了这样的评论:“用房改治理疲软思路很对,但账要算清。6000多亿的存款的结构是什么?靠工资过活的人未必存很多的钱,存了钱也未必是为了买房子。况且吃就占了55%,加上穿,哪里有钱买房?”
这评语反映了相当一些人对房改的看法,本文并不企图就此担负“释疑”的任务,只想继续发表一点意见。
这几年,住房改革几冷几热。
为什么能够很快热起来?因为这是老百姓最迫切的问题。
为什么又常冷下去?因为它的难度太大。
    房改难,难在哪里?难在两条:一条是资金问题,一条是公平问题
我国城市居民的住房原来是建立在“福利体制”上的,走不通了;现在我们又要把它逐步纳入商品经济的轨道。房子是个“大物件”,涉及许多方面,这个转变又是带根本性的,自然就难了。
房改困难许许多多,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资金问题,公平问题。
所谓资金问题,说白了,就是钱少。“没钱买”和“不想买”,就是从老百姓的角度提出的资金问题。不仅如此,为了促进住宅的商品化,首先要提高房租;在职工工资较低的情况下,就得给大家加钱。房租提得不够,不起作用;房租提高了,钱就要加得更多。国家和企业拿出这么多的钱来很困难。卖房先要建房,特别是建现代化的大片住宅,那是要花大钱的。这笔启动资金从哪里来?这都是钱的问题。
公平的问题就更难办了。几乎每种处境的人,都可以提出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理由,那理由又是很难驳倒的。原来没有住房的人会说,太倒霉了,我这么晚还没有住上房,快轮到我了,却让我买房!原来有住房的人会说,让我买下自己的住房,可我年轻的时候,你没有给我那么多的工资,现在我老了,你让我哪里去弄钱!国家企业的职工会说,要真买房,恐怕只有发财的个体户。一般的群众也总好把目光盯着“当官的”:你买不买?可中国“当官的”,工资也就是那么多,他们买房同样是谈何容易!还有卖房的价钱,此地高、彼地低,我买的高,你买的低,也有公平问题。
    关键是思路。面对房改难题怎么办?“脚下起步、八仙过海,逐步推进”是为上策。
开头的那段评语,我认为说的是实际情况,有的人存钱确实不是为了买房;有的人确实想买,但又买不起。但我认为,这并不是全部情况和唯一结论。现在所说的房改并不等同于“买房”,许多人主张“提租起步”,即从提高房租开始促进住宅商品化;当然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许多人买不起,并不等于所有人买不起,现在买不起,并不等于以后总买不起;买得起的人就让他们先买么。只要办法得当、价格合理,买房的人是会越来越多的,许多试点地方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既然我们要搞商品经济,就不可能想象这宗最大的商品可以永远被排除在商品的行列之外。虽然不能用房改来完全解决目前市场的“近忧”,但我们总还应该有“远虑”。
所以,我认为,推进房改,首先要有“脚下起步”的思想。就说“公平”吧,如果不从实际出发,空对空地讨论,就很难讲清楚,更难解决。如果从实际出发,我们就会看到:第一,不进行房改,保留现状,就更不公平;第二,任何房改措施都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解决现存的不公平,甚或带来新的不公平,但如果它从总体上有所进步,就应该给予支持。过分求全,什么改革措施都推行不了;第三,住房上的不公平的问题,并不是只在分配上打主意,就可以真正解决的。房改的最基本的着眼点,应该是促进住宅的建设。住宅产业发展了,有可能带动5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经济发展了,老百姓手里的钱就会逐步多起来,事情就会好办多了。
房改要真正改起来,还必须提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国这么大,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不同,小城市和城镇又不同,就是大城市、中小城市之间也不同;还有,一个城市中的各个部分居民之间在住房现状和收入情况等等方面的差别更是五花八门了。如此不同,如此差别,上来就想要用一个“规范”的办法,不是造成更大、更多的“不规范”,就是永远找不到这种规范的办法,久久地停留在“研究方案,举步不前”的境地。我们应该想得开,反正是要过海,你干吗非要何仙姑也采取铁拐李的办法呢?当然,需要互相参照,也需要互相关照。但是,我觉得只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符合:一、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一致的原则,二、能够把住宅建设推向前进,三、逐步向商品经济的规律靠拢,四、当地多数人能够接受,就可以先做将起来。
再一个是“逐步推进”的问题。哪里能进到什么程度,就先进到什么程度;谁能前进多少,就先前进多少。提高房租可以有不同的步骤;卖房可以有不同的价钱和不同的方法。这么复杂的事,既不能“一步到位”,更不能“同步到位”。先易后难,逐步推进,那些看来很难的问题,当比较容易的问题解决以后,也许就不再那么难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