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合作管理给企业带来生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07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马里通讯

  合作管理给企业带来生机
本报记者 杨汝生
走进马里纺织公司的大门,人们会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气息。厂区干净整洁,管理井然有序,纺织车间,工人在机器旁埋头工作,印染车间彩虹飞挂,操作人员个个聚精会神。
“3年前工厂可不是这个样子。”总经理陆兆祥同志这样告诉记者。马里纺织公司(简称塞纺)是我国于1968年和1975年分两批援建的大型工商联合企业,地处离首都巴马科235公里的塞古市,占地面积15公顷,厂房面积54000平方米,共5个分厂,职工1600多人。马里盛产棉花,但过去没有自己的纺织厂,中国援建的这座大型企业投产后,结束了马里纺织品主要依靠国外进口的局面。建厂初期,生产情况较好,但后来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及其他原因,工厂日益破败,债台高筑,数月发不出工资,濒临倒闭状态,世界银行一考察组曾认为该厂无可挽救,必须立即关闭或向私人出售。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和巩固我经援的成果,中马两国政府于1986年6月签订塞纺合作管理议定书,并从次年2月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的合作管理,总经理和各处室的正职都由中国专家担任,这样在行政领导上有指挥权,在财务、供销、生产和技术上有管理权。合作管理3个月,工厂即扭亏为盈,补发了拖欠工人的4个月工资,生产管理全面加强,产品质量提高,品种增加,在纺织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合作管理3年共交税金9亿西非法郎,增2.75倍,上交福利基金3亿西非法郎,增6.25倍,工人不仅每月按时领取工资,而且还有奖金。1989年生产更上一层楼,总产值达到30多亿,较上一年增8.7%。
中马合作管理始于1984年10月,除了塞纺以外,还有赤卡拉糖联、制药厂、人民药房、皮革厂和茶厂等。在所有这些企业,合作管理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地一家杂志称合作管理是“一剂良药”,因为,“在这些企业里,合作管理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即治理财政、增加收入,发展生产”。并说:“有趣的是,当人们正对国营部门议论纷纷、讨论解雇工人、减少国家干预、甚至取消国营企业之时,中国人则向我们展示,还有另外一种解决办法”。
去年,中马合作管理的6家企业的营业额为108亿西非法郎,与1988年相比增加了7.5%,上交利税18亿多西非法郎。去年9月,糖联一次就上交政府9亿西非法郎,解决了国庆节前夕部分公职人员的工资问题。不仅如此,这些企业还扩大了积累,有的更新了设备,新盖了厂房和办公楼,有的新购了汽车,安装了电子计算机等。在这些企业里,中马两国人员共同管理,密切合作,促进了管理经验和技术的交流,发展了中马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合作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帮助马里培养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实现自力更生、独立管理企业。
马里政府和人民高度评价合作管理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马里总统特拉奥雷说,合作管理是中马两国“相互信任的结果”,马里外长称合作管理给马里“带来了希望”。今年1月10日,马里政府部长会议上逐个审查了6家合作管理企业的情况,一致认为合作管理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和令人鼓舞的经验,并决定与中国一道,继续进行这种有益的试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