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阅读
  • 0回复

给“第二届中国戏剧节”的贺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1-21
第4版(要闻)
专栏:

  给“第二届中国戏剧节”的贺信
薄一波同志们:
值此“第二届中国戏剧节”开幕之际,谨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请你们转达我对全国戏剧工作者诚挚的问候。
戏剧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拥有众多的剧种流派,产生过许多传世的好作品,对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它、爱护它、帮助它。
戏剧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文艺这个东西,谁掌握了它,它就为谁服务。资产阶级掌握了它,它就为资产阶级服务;无产阶级掌握了它,它就为无产阶级服务。戏剧在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斗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对于像我这样年龄的人来说,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当时,我们的戏剧工作者,很艺术地把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作了一大批振奋民族精神、激昂人民斗志的作品,在唤醒人民、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革命戏剧当时所以能获得那么大的成功,根本原因就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时期的戏剧建设同样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只有这样,戏剧事业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改革开放十年来,在同志们的努力下,戏剧事业有了相当的发展,这从参加本届戏剧节的剧目上就能反映出来。但是,老实说,戏剧事业也正在经历着一个困难时期。在电视、电影和大众音乐的蓬勃发展面前,戏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观众减少,资金短缺……。
困难的症结在哪里?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我看关键要研究戏剧建设如何与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的问题。一种艺术,如果脱离了民族文化传统,脱离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脱离了人民群众,就会被淘汰,即使能保存,充其量也只是权作古董。不是社会和人民群众适应艺术家,而是艺术家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艺术家应该深入到社会、深入人民群众之中,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体察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从中吸取营养和智慧,这样才能使艺术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丰富、发展,永葆其生命力,也才能使艺术发挥引导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功能。
时代的发展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给戏剧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戏剧进行革新。在这个过程中,要把继承和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不可偏废。既要古为今用,更要推陈出新。对于好的传统和特色,要继承发扬;对于有益的新东西,要大胆引进。也许有的同志担心像京剧这样的传统剧种一旦革新就不成其为京剧了。殊不知京剧从徽班到现代京剧二百年的发展史表明,京剧所以能发展到今天,恰恰是不断革新的结果。其它一些剧种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显然,京剧及其它剧种的继续发展,同样有赖于不断革新。在这方面,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同志们,你们从事的是一项崇高而辛勤的工作。困难多并不可怕。我们中华民族有一个优秀传统:越是困难,越能团结一心,勇往直前。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埋头苦干,群策群力,积极进取,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迎来戏剧事业的繁荣昌盛。一花独放不算春,百花齐放才是春。
祝“第二届中国戏剧节”圆满成功!
             1990年11月19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