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扶贫工作队进燕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1-21
第2版(经济)
专栏:

  扶贫工作队进燕山
本报记者 段存章
燕山深处的老峪沟,人称“小西藏”。9月中旬,京郊昌平县畜牧局、林业局、物资局、工商局、粮食局抽调干部组成一支扶贫工作队,翻山越岭到这里蹲点。
一个月后,昌平电视新闻传来一个又一个喜讯:县畜牧局副局长张兆才带队驻长峪城村,帮助集体发展肉鸡生产,已购进鸡雏2000只;林业局副局长王炳志带领科技干部深入大东沟,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授果树秋季施肥、浇水、防冻技术;物资局局长娄风启深入到禾子涧调查,研究生产资料下农村的办法;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下乡干部走村串户,帮助黄土洼村制定发展商品猪场和标准化果园规划;粮食局副局长吴振春带领干部协助马刨泉饲料加工厂扩大经营,增加效益。工作队的脚印留在了老峪沟一带的山山岭岭。
昌平县委和政府贯彻中央关于干部下基层精神,已派出第3批下乡工作队,主要蹲在老峪沟等13个贫困村。这些村人均收入低于600元。贫困村大部是革命老区,他们在战争年代为党和国家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
为尽快实现脱贫,县委、县政府决定采取“六个一”的承包办法:一个贫困村有一名县级领导、一个业务局(公司)、一个精明强干的工作队、一名乡主要领导、一个县属企业,共同对口签订一份脱贫承包责任书,通过两三年的努力,使贫困村人均收入达到800元。
贫困村工作千头万绪,群众需求各有不同。
工作队进驻后,怎样尽快打开工作局面呢?县水利局局长董瑞龙一行3人驻王家园村,利用挨门吃派饭的机会和群众座谈,了解村情和民情。这个村几十户人家分散住在4个自然村,集体经济是个“空壳”,无钱盖村办公室。工作队帮助村里先建起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工作队认为,给钱给物只能解燃眉之急,脱贫致富最要紧是发展生产。他们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征求乡、村意见的基础上,初步制定了“一年进驻,两年起步,三年见成效”的发展生产的长远规划。主要是办好五件实事:第一件,建好百亩果园和百亩水浇地。今年秋后完成土地调整任务,集中百亩土地,先挖好树坑,明年春天栽上果树;第二件,今冬明春打完一口井,保证果园和耕地灌溉;第三件,协助搞好庭院葡萄种植,增加农家经济收入;第四件,帮助建立一个小型加工厂,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第五件,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山里的乡亲们在几十年风雨中,曾热情接待过土改工作队、办社工作队、四清工作队、社教工作队、学大寨工作队,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有得益的时候,也有受害的时候。现在,扶贫工作队在农民眼里是“好样的”,不搞“运动式”了,不搞“斗争式”了,不搞“吃喝式”了,坚持的是“求实式”、“团结式”、“同苦式”,想方设法帮助农民找共同富裕之路。下庄乡百合村是有名的“穷大村”,过去来的工作队像走马灯一样。今年秋天,县供销社副主任张友年带3名干部驻在百合。他们认为,越穷越不能折腾了,再不能“不捉脉,就开方吃药”了,再不能“乱动手术了”。他们下功夫调查研究,先找穷根在哪里?过去这里发展生产没有做到实事求是,盲目办企业,“尽赔钱,没好过一天”。工作队帮助他们总结教训,制定出适合本地条件的发展经济方针,“远靠林果,近抓畜牧,围绕资源抓工副”。群众说:“这回可算是找准穴位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