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进一步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1-21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进一步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
  本报评论员
国家统计局关于1990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的第四号公报,公布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数据。这些确切的数据说明,我国各族人民的文化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事业取得了毋庸置疑的巨大成就。
公报提供的数据说明,与1982年相比,全国文盲半文盲人数由占总人口的22.81%下降为15.88%,减少了近7个百分点;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超过2.6亿人,在每十万人口中有23344人,比1982年增长了30.47%;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达0.91亿人,每十万人口中有8039人,增长了18.59%;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有1612万多人,每十万人口中有1422人,增长了131.22%。这些令人瞩目的变化,是中国最近十年社会进步的生动表现,是全党全社会重视教育事业的结果,也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需求增长并在物质条件上提供了有力支持的结果。
从公报提供的数据中也可以看到,目前我国人口的文化结构仍然属于以低层次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类型。全国文盲半文盲的人数仍在1.8亿以上,而且新文盲的产生尚未杜绝。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有4.2亿多人。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不过2.6亿多人,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07亿多人。全国只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多于小学程度的人口。这种状况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很不适应。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我国国情的这一侧面。
本世纪末,我们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的任务,主要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这就必然要求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提高文化技术水平。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发展了,方方面面都需要有较高文化的人才。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实力成为决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键。不仅要看到现在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要想到今后十年,想到下一个世纪,是否能缩短这种差距,赶上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这是至关紧要的。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关键,而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教育战线要源源不断地为科技队伍培养和输送生力军,同时要通过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逐步增强广大劳动者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新的科学技术只有被广大工人、农民和其他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掌握和运用起来,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在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益的提高上表现出它的威力。我们必须切实地把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放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地位上,在继续大力扫除文盲的同时,尽一切可能积极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改革教育结构,更有效地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服务。
二十世纪90年代,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部署的关键时期。在进入这关键性十年的时候,这次人口普查所取得的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国家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科学决策,有利于对广大群众开展国情教育。要看到我国人口增长的严峻形势及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进一步树立清醒的人均意识;要看到人口的文化结构的差距,以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百年大计,树人为本。要大大提高全中国11亿多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程,需要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各条战线的努力,特别需要党和政府的各级干部给予高度重视,组织动员全国人民共同奋斗,促其实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