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迈向十五万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1-22
第2版(经济)
专栏:

  迈向十五万辆
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长 耿昭杰
1990年,一汽“双喜”临门。4月21日,3万辆奥迪轿车总装配线剪彩投产;11月20日,15万辆高尔夫轿车合资项目正式签约。一汽开始走上了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轿车发展的道路。
早在1958年,一汽就开始生产轿车。但30年总共只生产了1500多辆“红旗”。面对着数以10万计的轿车进口,我们无能为力……
什么时候才能大规模发展轿车?在殷切的企盼中,一汽几代人默默地做着准备。1987年,当国家正式确定一汽为全国三大轿车生产基地之一的时候,我们已经为发展轿车准备了一块比老厂区还要大的土地,引进了轻型车和轿车通用的发动机。在这场振兴民族轿车工业的大决战中,一汽一步跨进了主阵地。
这一步是从历史的徘徊中沉重地迈过来的。期待时间是那样的漫长,一旦轿车真的要上马了,又矛盾重重。现代化轿车生产,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对相关工业要求高,而这些恰恰又是我们的短处。在需要和可能之间,一汽不能盲目照搬国外现成的经验,只能根据国情厂情走自己的路——从中高级轿车起步,向下发展;依托老厂,轻轿结合;一次规划,分期实现,先建设一个年产3万辆的先导厂,挡住进口,进而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建设一个符合经济纲领的现代化轿车工业基地。1988年,我们把精兵强将集中在原红旗轿车生产阵地,按照防尘、恒温、恒湿等现代化轿车生产的要求进行技术改造。仅仅两年多的时间,近6000台“一汽—奥迪”牌轿车从这里诞生,带着一汽人炽热的情感和执著的追求,驰向全国各地。
3万辆先导厂拉开了一汽轿车之战的序幕。几乎在启幕的同时,15万辆轿车的大戏就在一汽西部的二厂区敲响了开场锣鼓。
建设15万辆轿车基地,是一汽最终实现以经济纲领生产轿车,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市场目标的重要步骤。为了完成这个质的飞跃,获得具有当代水平的产品,动态发展的技术和积极利用外资,缓解集中投入的压力。经国家批准,我们决定采取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合资的方式建设。合资企业选择的主产品为大众公司最负盛名的高尔夫普及型轿车,这种车在中国的道路上还很少见,但是,据来自各方面的缜密分析,我毫不怀疑高尔夫在市场露面以后,一定会受到更广泛的用户的青睐。
高尔夫轿车即将落户的二厂区是一汽的一块宝地。它之所以珍贵,在于它与一汽老厂区连成一片,林立的职工宿舍使两个厂区分不出彼此,一汽母体中的丰富营养,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这里。同样短短的两三年,这块323公顷的土地实现了“九通一平”,水、电、煤气、蒸气、压缩空气,排雨水、排污水、道路、通讯设施一应俱全,中外专家们站在这里,估量着它未来的产出,无不称羡不已。
就在这块曾经盛产大豆、高粱的地方,按照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布局,一批崭新的厂房拔地而起。为轿车提供铸件的第二铸造厂,其建设规模在亚洲首屈一指,如今已试制出第一批合格的奥迪轿车发动机缸体毛坯;为奥迪轿车配套的第二发动机厂,其先进的网架结构厂房与从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引进的整套生产线浑为一体,即将投入批量生产;面向全国的模具设计制造中心已经正式投产,成为发展轿车生产的强大后盾;合资企业的8万多平方米的冲压焊装厂房已经竣工,进入设备安装阶段,9万平方米的总装厂房也已开始基础施工。如果说,今天的二厂区已经初具规模,那么两、三年以后再看,这里将矗立起一座现代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轿车城”。
与15万辆合资企业土建施工同步进行的是设备。在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过程中,我们抓住国际汽车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以仅相当于原值1/5—1/6的价格,购买了生产轿车发动机等关键总成的成套二手设备。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我们以技贸结合的方式购买了大众公司建在北美的一座具有年产30万辆高尔夫轿车能力的轿车厂,它的生产线具有国际80年代水平。现在,近万吨的设备已分批运抵一汽,即将投入安装调试。
一汽的轿车事业,固然离不开物质条件的支撑,而几年来的实践,使我愈加感受到奋战轿车精神的伟力。上轿车,成为一汽人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上轿车,成为人们勤奋学习,无私奉献的基本动因,不用领导动员,人人都在自我动员。这种可贵的内在动力,源于一汽人30年跋涉在轿车路上的酸甜苦辣。亲临一汽奋战轿车的现场,各种身份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一位著名的作家,曾写给我这样一段发自肺腑的话:“在我面前揭开了一片崭新的世界,不止是一片汽车生产的物质世界,而是一片灵魂的新视野!”
从30年的1500辆,到3万辆,到15万辆,一汽既然已经又迈出了这新的一步,就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用太久,一汽人必将用自己的双手把新型的轿车源源奉献给自己的祖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