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社会主义文艺的审美趋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1-22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社会主义文艺性质和特征笔谈

  社会主义文艺的审美趋向
刘纲纪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文艺是具有历史的最大深度与广度,高度真实的文艺;要大力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表现社会主义人性的崇高与优美;要创造出与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审美要求相适应的现代的、美的形式;我们的文艺应该是社会主义的、现代的和民族的三者有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产生的,具有世界性重大影响的理论,对文艺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果仅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后算起,社会主义文艺的产生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了。在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是在1930年“左联”成立前后大量传入的。解放后,我国社会主义文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存在着和发展着,它向人们展现了新的人物、新的世界和新的思想,产生了一系列举世闻名的文艺家和优秀的文艺作品,打开了人类文艺史新的一页。
中国近代以来全部历史的发展,中国人民大众的解放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的客观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需要许多代人去为之奋斗的,艰巨而伟大的事业。我们的文艺必须为这一事业服务。
社会主义文艺是以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为其奋斗目标,并为这一目标服务的文艺。不论文艺家所写的是什么题材,形式、风格怎样,只要文艺家怀有社会主义的思想信念,其作品是为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服务的,就都属于社会主义的文艺。此外,社会主义文艺还应当给某些虽不主张社会主义,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文艺以应有的地位。
社会主义文艺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定的美学要求、审美理想。这是很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而要研究这个课题,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认文艺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并且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一看到有人主张从社会生活出发去解释和研究文艺,就加之以“庸俗社会学”的帽子,斥之为“反美学”,这是毫无道理的。文艺从来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不论它如何特殊、复杂、“神秘”,总不会特殊到与社会生活无关,不受社会生活的制约。相反,脱离了社会生活、人类实践这一大源泉,就不可能对文艺的特殊复杂性作出真正科学的解释。
我认为,就大的发展趋势来看,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注意加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
第一、社会主义文艺是具有历史的最大的深度与广度,高度真实的文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不是空想,而是科学。它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它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要求具体历史地去观察和认识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坚决反对一切脱离具体历史的唯心的空想,不管这种空想看起来是如何地善良和美妙。因此,真实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一个根本性的要求。但这种真实性的要求是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分离的。它是一种深刻地显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的真实性,不是唯心主义美学所说的那种与人类历史的客观必然的发展无关,非历史和超历史的、抽象的真实性(这种真实论一般是以资产阶级抽象的人性论为其理论基础的)。这一点,非常鲜明地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上的现实主义作家,对拉萨尔、哈克纳斯的作品,以及对典型问题的论述中;也非常鲜明而集中地体现在列宁对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卓越的分析中。列宁说:“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末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只要不把列宁所说的“反映”以及他用以赞美托尔斯泰作品的高度真实性的“镜子”这一比喻曲解为如实地摹拟生活(这是一些反对列宁的观点的人经常使用的论据),只要不对列宁在这里所说的“革命”一词作过于狭隘的理解,那末列宁的这一重要论断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十分正确而深刻的。我们的不少作品之所以是肤浅的,缺乏深度和分量,就因为它未能深刻地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生活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在理论上,又有人将文艺对社会生活的本质的反映同文艺的审美特征互不相容地对立起来,用后者去否定前者。实际上,脱离了对社会生活的本质的反映,所谓审美特征就会成为一种没有深刻历史内容的、空虚的东西,不会有什么真正的价值。社会主义文艺在美学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正在于它不把文艺的审美价值和文艺对社会生活的本质的反映分离开来和对立起来,而要求两者的内在的统一。此外,社会主义文艺既是高度真实的文艺,同时又是具有最崇高的理想的文艺,这两者同样是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文艺中一切优秀的作品都具有上述的特征。由于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文艺在深入地把握历史的真实本质这一点上,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但是,如果对真实性作一种简单机械的理解,忽视甚或否认生活和历史本身的具体性、曲折性、复杂性,那就会妨碍社会主义文艺对真实的追求。
第二、社会主义文艺要大力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表现社会主义的人性的崇高与优美。
文艺不能脱离人,文艺的发展不能脱离人自身的发展。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产生了具有新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的新人,从而也就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文艺。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新人,指的是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不同的,具有社会主义思想信念的人。既包含建立了某种显著的功勋的人,也包含默默地为社会主义的实现而献身的千百万普普通通的人。和资产阶级流行的偏见相反,这种社会主义新人决不是一种简单、贫乏的人,而是马克思早就指出的,“具有人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的人。”消灭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过去所不能设想的高度发展,从而使人彻度摆脱资本与金钱的奴役与统治,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这本来就是社会主义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对困扰着当代世界的巨大问题——人的问题的科学的解决。因此,对社会主义新人作一种简单化的理解,是不符合于马克思主义的。但是,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发展、成熟,在各个方面都能超越和战胜资产阶级,需要有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过程。一方面,社会主义文艺要大力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为培育社会主义新人服务;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和成熟的程度,又决定于实际生活中社会主义新人发展和成熟的程度。对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的塑造所达到的历史的高度与美学的高度,是衡量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重要标尺。在当前的历史阶段上,社会主义新人的最主要的特征是怀有社会主义的思想信念,能够自觉地使个体的发展与社会、集体的发展相统一,并勇于为社会、集体的发展而献身。
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成将是十分艰巨的,因此提倡这种献身的精神尤为重要。我们的文艺应当努力去塑造这种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并充分注意到社会主义新人个性的丰富性、具体的历史性,真实而有感染力地展现社会主义的人性的崇高与优美,而切不可去鼓吹、歌颂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醉心于荒诞与丑恶。打倒“四人帮”后,我们的文艺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取得了不能否认的重要成就。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不能低估的失误。与“文革”直接相联的对人的问题的“反思”,有的不是走向马克思主义,而是走向抽象的人道主义,接着又由抽象的人道主义走向以萨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为主要特征的个人主义。一时之间,表现人的存在的孤独、虚无、荒谬、丑恶成了最走红、时髦的主题。尽管在这一类作品中确实包含有对“四人帮”推行封建法西斯主义的极大愤慨与批判,也包含有企图冲决封建主义对中国人民个性发展的束缚的要求,但它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方向,向西方现代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呼救,这是完全错误的。这一类作品在对世界、人生的看法上,散布了不少浅薄、谬误的唯心主义幻想,不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有害于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
第三、社会主义文艺需要创造出与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审美要求相适应的、现代的、美的形式。
社会主义只有在现代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建设起来。而现代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又必然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心理,从而引起审美的趣味、要求的改变。这种趣味、要求已大不同于小生产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趣味、要求。这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需要予以充分重视的,否则就会与新的历史时期审美的趣味、要求的变化相脱离。这些年来,一部分人对西方现代艺术诸流派崇拜得五体投地,并出现了一些需要坚决纠正的坏现象,但同时又应看到由于两者都是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的文艺,因而在形式、结构上,又会有和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人们的审美要求相适应的某些共同点。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既要摒弃和批判西方现代派艺术中一切腐朽的东西,同时又要借鉴、吸取、改造它的某些合理的东西,创造出与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思想内容相统一的现代的形式、风格,用它来表现、传播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这对于扩大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是有重要意义的。前一段文艺界在形式、风格的创新上出现的失误需要认真加以总结、纠正。但创新不应停止,而要使它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把形式、风格的创新同表现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统一起来。我们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文艺传统十分宝贵,不容否定。但又要看到今天时代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我们要善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和丰富这个传统,而不是简单地回归到过去的时代。
第四、我们的文艺既是社会主义的,同时又是现代的和民族的,三者应当有机地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文艺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能脱离本民族文艺的优秀传统。相反,只有社会主义文艺才是民族文艺优秀传统的真正忠实的继承者。这些年来,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影响,加上某些偏激情绪和对传统的无知,出现了一种将传统、民族化与现代化互不相容地对立起来,主张全盘否定传统的错误思想。这种浅薄的西化派论调,自“五四”以来早已被证明为行不通。包括文艺、美学在内的中国文化传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采的。它包含着不利于现代化的东西,但同时又包含着经过批判的改造之后能够通向现代化,并大大有助于克服西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的许多优秀的东西。中国近代以来许多知识分子之所以很快地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既同中国人民解放的现实要求有关,同时也受着中国文化思想传统的深刻影响。就文艺而论,我们今天需要深入研究和批判地继承与发展的东西很多很多。我们今天的文艺,既是社会主义的,同时又应当是现代的和民族的。这三者不是互相排斥、彼此不能相容的,而应当是互相贯通,彼此交融在一起的。这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审美趋向的一个重要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