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乌拉圭回合僵局能否打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1-22
第7版(国际)
专栏:

  乌拉圭回合僵局能否打破
本报记者 张亮
“乌拉圭回合”部长级会议将于12月3日至7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这次会议能否打破美欧在农产品补贴问题上的僵局,是关贸总协定主持下的“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成败之关键,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这是“乌拉圭回合”即将结束前的一次重要会议。按照原定计划,其议程是解决谈判中所有遗留问题,并正式敲定最后贸易协议文本。但是,美国与欧共体在农产品补贴问题上的分歧至今尚未消除,成为妨碍达成最后协议的最大障碍。
历时4年之久的“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原定12月结束。该轮谈判旨在“加强和扩大”关贸总协定的贸易规则,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减少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目前,世界年贸易额已达3万亿美元。但是,其中1万亿美元不受关贸总协定现行贸易准则的管制,因而制定一套新的贸易规则势在必行。就管制范围来说,现行的贸易规则只涉及制造品和部分农产品。而“乌拉圭回合”则包括15个领域,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务、纺织品和所有农产品贸易、知识产权以及资本投资。迄今,已在除农产品贸易之外的其它领域取得一定进展。但是,美欧在农产品补贴问题上的立场尖锐对立,致使谈判徘徊不前。受此影响,其它领域本来已取得的进展亦悬而未决。因此,关贸总协定总干事长最近声称,“乌拉圭回合”现处于“严重态势”之中。
美欧农产品贸易争端由来已久。80年代,双方的各种农产品贸易战此伏彼起,接连不断。欧共体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由于对农业进行补贴,不仅实现了农产品自足,而且成为美国及世界其它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的一个强劲竞争对手。为了争夺世界农产品市场,大西洋两岸的农产品补贴战愈演愈烈,最后发展到使双方在财政上都难以承受的程度。
美国由于财政赤字过分庞大,已无力再继续扩大农产品补贴。因此,于1987年7月间提出在10年内完全取消对农业的一切补贴,并实现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但是,美国的这一建议受到欧共体的冷遇。为了打破谈判僵局,美国和欧共体的立场最近虽都有所松动,美国的新建议是,在10年内将国内农产品补贴削减75%,出口补贴削减90%;而共同体则只建议将国内农产品补贴削减30%,从1986年算起。据说,1986年以来欧共体的农产品补贴已减少15%,也就是说在今后几年内只减15%,但仍相距甚远。
美欧之间的农产品补贴战严重损害了其它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的利益,因为它们在财力上无法与美欧抗争。因而这些国家组成了所谓“凯恩斯集团”,用一个声音要求美欧取消农产品补贴,真正实行自由竞争。“凯恩斯集团”的这一立场与美国基本一致,美国也借助这一力量向欧共体施加压力。
不难看出,欧共体之所以拒绝美国的建议是出于经济和政治上的考虑。欧共体现有1100万个农业生产者,是美国的5倍。如果取消农产品补贴,将打击欧共体的农业并造成大量失业,进而引发其它社会问题。
然而,如果美欧在农产品补贴问题上的严重分歧不能消除,“乌拉圭回合”就难以实现其既定目标。而这一回合的成败则关系到成员国之间乃至整个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景。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杰弗里·斯科特最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乌拉圭回合”以失败而告终,后果是危险的。一是各种贸易摩擦和争端将会接踵而来;二是各国将更多地转向双边贸易协议和组成区域性贸易集团,从而导致关贸总协定的进一步削弱。他认为,即将举行的部长级会议不大可能在短短几天内解决谈判中存在的诸多复杂问题,因而“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很可能延长一两个月。至于其最终结果,则要看各国特别是美欧高层领导人的政治承诺如何。                 (本报华盛顿11月20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