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让满天繁星璀璨——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朱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1-23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让满天繁星璀璨
——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朱杰
邢思邵
金秋,“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拜师大会”刚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完,笔者访问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朱杰。
笔者问,听说您正在拟定一个“繁星计划”,这对及时抢救中医中药国粹,加速培养新一代中医中药名家是否很有现实意义。
朱杰说,6月13日,卫生部、人事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出了《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这是党和政府对抢救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采取的紧急措施和特殊政策。
李铁映等领导出席10月20日的拜师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关怀。
在谈到什么是繁星计划时,朱杰说,建国以来,不少身怀绝学的中医药专家相继谢世,如中医研究院50年代建院时的32位名医,目前健在的只剩了4位,江苏省1980年确定的全省名老中医重点继承对象105人,目前健在只能坚持半日工作的,仅28人。全国著名的老中医均年事已高,且大多健康状况不佳。这些老专家的许多独特经验已经或濒临失传。广大中医药界,特别是老中医,每提及此,心情都十分沉重,因此,如何将他们的学术经验抢救下来,培养一批得意高徒,已经迫在眉睫。
笔者又问,第一批确定500名继承对象是否可以将老中医药专家的经验全都继承下来?
朱杰说,那是远远不够的。这次拜师大会在国内外反应极好。我们还打算,在“八五”期间前3年,全国再遴选2000名包括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在内的老中医药专家,给他们配备继承人。这样,连同今年已确定的500名,总计就有2500名老专家和5000名继承人,三五年后,其中估计有可能出现一批高质量的名医。
笔者不解:振兴中医药为什么要培养、造就名医呢?
朱杰解释说,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关键在于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学术水平。没有学术水平的提高和全行业的科技进步,就谈不上中医药事业的真正发展,而提高学术水平,就要有掌握中医药过硬本领的人才,也就是学科带头人。这在我们中医药界就是名医。
朱杰还说,京剧、国画、中医、武术、民乐、特艺、烹饪等中华民族的国粹,都因为有了各自的代表人物和经典作品,才得到不断发展。
我国中医界假如没有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大医学家,没有内经、伤寒、金匮、本草纲目、瘟病等经典著作,今天也就不会有什么伟大宝库可言。
医道精深,又善管理的朱杰认为,我们现在常说的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实际上是在中青年中医中缺乏“有术之人”,缺乏学术带头人、缺乏名医。中医药学所以历数千年而不衰,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临床疗效,人们所说的名医,主要是他们长期从事临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升华为理论,加之具有高尚的医德而成为社会公认、后人景仰的名医。造就当代名医的产生,只能走这条道路。因为“名医”不是“自封”的,也不能由上级“任命”,只能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产生。
在谈到老专家如何带徒时,朱杰指出,老师传统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带徒更需要言传身教,耳提面命,潜移默化,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有关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要因人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向学生传授掌握知识的方法,掌握打开祖国医学宝库大门的钥匙。我们相信,通过这个计划,中医药界将会名医辈出,满天的繁星更加璀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