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阅读
  • 0回复

向旱魃挑战的科学家——记陕西省农科院原副院长李立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1-23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向旱魃挑战的科学家
——记陕西省农科院原副院长李立科
新华社通讯员 梁相斌 新华社记者 侯嘉荫
“我死不瞑目啊,我说的全乡小麦亩产800斤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如果我手术后真的不行了,就请你们转告党组织,把我的遗骨埋到甘井那块试验地里,再立上一块碑,写上:‘李立科在这块地里种的小麦亩产达到800斤,望大家努力!’”在被推上手术台前,李立科这样叮嘱周围同志。
他,6年前毅然辞去陕西农科院副院长职务,来到渭北黄土高原上贫困落后的甘井乡,用科学向贫困宣战,写下了人们永远不会忘怀的业绩。

1980年初夏,46岁的李立科肩负着“到穷困地区创办农村科学实验基地”的使命,来到渭北合阳县选择种草养畜的试验点。连续几天的踏访,看到的尽是一幅幅令他心酸落泪的景象:
一位骨瘦如柴、年近七旬的老婆婆,端着碗开水煮菜叶在家门口艰难地吃着;
下坊村头,一群缺袄少裤的孩子,抱着双肩,蹲在墙角晒太阳取暖;
在一个野狼出没的“狼洼”村,队干部这样说,“一年到头,汗水不知流了多少,可还是缺吃少穿,这日子熬到什么时候才算头啊!”
在李立科去过的地方中,甘井乡要数最穷的了。甘井,自古以来就缺水。这里居住的是过去来自13个省逃荒落难的人。全乡的劳动日价值不到9分钱。十几个小队,都有穷得叮噹响的光棍,不少人靠常年外出讨饭为生。
面对这一切,李立科默默地责备自己:“我是共产党的干部,又是学农的,今天农村还是这么贫穷,我怎么能袖手旁观呢!”他毫不犹豫地把“试验点”定在甘井乡,并认定,甘井最需要他:因为这里人稀地广,全乡有10万亩耕地,而粮食产量在全县最低,在这里做试验能达到高产,那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他向省上递交了一份解决当地农民温饱问题的报告,并要求留在这里工作,很快得到批准。

一踏上甘井,李立科每天一大早,从乡政府灶上拿几个冷馍,便出门了,便每一条沟、每一座原、每一块地进行详细调查,寻找着这里的穷根。
在休里村,他意外地发现一块田地麦穗金黄发亮,犹如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他兴奋地随之跟踪调查,原来是保管员打扫仓库时,把一堆多年不用的磷肥当作烂土抛撒到了这块地里。李立科经过取土分析,初步认定:凡施过磷肥的小麦,对地下深层水的利用,明显地优于未施磷肥的麦子。为了验证这一发现,他又马不停蹄地走了七八个村庄进行测土分析,终于得出进一步的结论:增施磷肥可促进小麦根系生长,便于调动深层土壤里的水分,还可以抵御一定程度的天旱。
经过苦口婆心的开导,李立科的理论被一部分人接受了,但许多农民却又窘于无钱买化肥。于是,李立科上书农牧厅,恳求银行贷款。银行担心把钱贷给甘井这样地方收不回来,李立科打包票:“没问题,一定能成,万一出了漏子,我倾家荡产来赔偿!”
功夫没有辜负这位科学家的一片真情,1982年甘井的4万亩小麦获得空前大丰收,亩产平均138.5公斤,比上年多出90公斤,增长1.7倍。乡亲们信服了,“李院长把人宣传灵了,把地叫醒了!”

初战告捷后,李立科为使自己的“增施磷肥,氮磷结合,以肥促根,以根调水”的理论更完善,让更多的干部、农民所掌握,就继续辛勤探索,制订出脱贫致富六步走的方案:亩产小麦400公斤;将原来种棉薄收的土地改种烤烟、花生;建立万亩苹果基地;走农牧结合的道路;发展庭院经济;治理三荒。为此,他在渭北高原展开了坚持不懈的科普宣传活动。
1984年,他一不做,二不休,毅然辞去省农科院副院长的职务,还把老伴和孩子接到甘井安家落户。
这几年,戏楼、庭院、田间炕头、县乡召开的各种会议,都成了他宣传科学种田的场所。有一年的阴历八月初九,李立科挨村去讲科技课,等赶到最后一个村庄时,已是夜里11点了。他目睹操场上群众高昂的情绪,不顾疲劳地又讲了一场,一直讲到凌晨一点钟,讲完后便晕倒在地。
李立科的科学种田的理论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合阳的大小乡镇,传到渭北的十几个县。请他讲课的人应接不暇,向他求教的信件多如雪片。10年来,不知讲了多少课,传授了多少次技术,但他从来没有领取过一分钱的额外津贴,相反,为了搞科研竟拉下2000多元的“外债”。合阳、乃至渭北其他几县的粮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产;甘井乡的农业总产值翻了两番,人均年纯收入由在39元的基础上增加了300多元,连续6年人均产粮超过了500公斤。
10年前他初到甘井看到的那种凄凉情景,再也看不到了。人们给他编了这样一首歌:“大野风,黄土情,李教授离杨陵,科研选点到甘井,舍身流汗为兴农,千村万户留美名。”这些年,每当合阳广播站播放这首歌时,许多人都含着泪花跟着唱。

就在李立科雄心勃勃地向着新的目标奋进时,癌细胞却在暗中吞噬着他的肌体。
1989年8月,李立科在秋播前一连讲了五六天课。有一天,他在万年村讲课回来,发现眼里老流泪,以为泥土溅进眼中,没有理会,照样工作。麦子种完了,又跑果树园子……眼睛的毛病越来越重了。10月13日,同志们硬把他拉到县医院作检查。医生看了拍的片子直跺脚:“你咋得这病!”李立科一再追问,医生才知失言,再也不说了。
李立科身上的担子够重了,谁也不忍心再让他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甘井农民对李立科的感情太深了,谁也不愿意给他们带去如此不幸的消息。省、地、县领导暂时封锁了李立科患了癌症消息,决定立即送他到省人民医院作进一步检查。经过详尽的检查,确诊为上颌窦癌2—3期。
李立科知道了病情,自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可是当各级领导和医护人员忙前忙后为他做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时,他却镇定自若地避开医生,默默地写着《小麦增产栽培技术实施方案》,并托乡里派去的护理员把方案送回合阳,交给乡党委书记王均海。
临上手术台前,李立科把老伴叫到跟前说:“我工作32年,下乡蹲点28年,没给你们留下一点财产,却欠了外债2800元。要是我走了,你把老家那几间房子卖了,先还帐……”老伴哭了:“这不怪你,你一生不吸烟,不喝酒,长年搭不起灶,吃咸菜,是俺拖累了你……”李立科又拉住周围几位同志的手说:“我的小麦亩产800斤的目标还没有实现……望大家努力!”
手术是成功的,可当李立科得知一天的医疗费要花200元时,着急了,对医护人员说:“请别再给我打针了,让我出院吧!你想,一天花200元,就能投资10亩地,一亩地打800斤,10亩就是8000斤粮啊!”说着说着,他泪流满面,轻轻地拔掉了插在臂上的吊针头,向医生恳求道:“我要回甘井”。

寒冷刺骨的西北风,把李立科患癌病的消息刮到了甘井的山山岭岭、村村寨寨。乡亲们惊呆了,许多人抱头痛哭。那些日子,许多人带着玉米糁、鸡蛋、红枣、小米、苹果、烙饼、油馍,来到省城探望李立科。乡亲们恨不得把自己的心剖开,让他们称之为“救命财神”的李立科来看!
手术后的那几天,去西安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乡政府只好发出派群众代表去慰问的通知,规定一村只准去两人,报来的却超过好几倍,各村都举出一大套多派代表的理由。去的那天,汽车上只有50个座位,却挤了80多个人,不管你怎样动员,都没人下去。汽车开到西安,乡政府怕影响治疗,把李立科请来在附近一家旅社同大家见见面。当大伙把一块写着“但得众生皆温饱,不辞赢病卧残阳”的大匾送给李立科时,满屋子的人热泪滚滚而下。
党组织和老百姓的关怀,给李立科增添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力量。治疗期间,他还惦记着甘井和合阳的农业发展。今年7、8月间,渭北遇到三十年不遇的干旱,他心急如焚,偷偷地跑出医院,拄着拐杖,坐公共汽车找到渭南行署一位副专员,提出干埋寄籽等14条建议,并4次写信给合阳县委、县政府和甘井乡的干部。
今年10月6日,李立科终于得到医院的同意,请假5天,在老伴的搀扶下,乘火车回到甘井。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到了千家万户。第二天从早到晚,竟来了七八百人看望他,带什么礼品的都有。李立科流着泪说:“我活着回来了,我的第二次生命是党给的,是乡亲们给的,我要继续在渭北高原战斗,把剩下的光阴全部奉献给发展中国农业的伟大事业!”他讲完话,许多群众不约而同唱起了自编的歌谣:“五谷丰,百业兴,李院长来甘井,科技富民立奇功,专家白发不复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