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群星灿烂四十年——北京电影学院院长谈访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1-24
第8版(副刊)
专栏:

  群星灿烂四十年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谈访录
向兵
记者:北京电影学院在前些日子隆重的校庆中,进入了不惑之年。40年来我国这所唯一的电影高等学府,为中国影坛捧出了多少闪亮的星。但是不少常进出影院的观众,对这所造就电影人才的最高学府却知之甚少。请沈嵩生院长简略介绍一下学院的情况。
沈嵩生:40年前,袁牧之、陈波儿等人在北京西四一条胡同的两座旧宅院里,建立起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开始了中国电影教育园地的拓荒工作。1952年它改为北京电影学校,在此基础上,1956年电影学院正式成立,渐次设立了导演、表演、摄影、美术、文学等学科,招收本科生,中国高等电影教育开始起步。学院1984年起招收这些专业的研究生,将我国电影教育推向了更高层次。如今,学院已成为中国电影教育的中心。几十年来学院先后培养出各种电影人才3900多人,他们已成为中国电影事业的主力军。人们现在看到的国产电影、电视剧里,几乎都有电影学院毕业生的劳动。
记:电影学院40年确实成绩斐然。据我所知,在60年代的学生中,就已有了吴贻弓、谢飞、王好为、郑洞天、张暖忻、滕文骥、陈家林、胡炳榴等一批知名的中年导演。近十年来,学院毕业生在国产影片、电视剧创作中,获得包括“金鸡奖”、“百花奖”、“金熊奖”在内的国内外各种奖就有200多项。同时,作为最高学府,学院这些年在中国电影理论建设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请讲讲这方面的情况。
沈:这些年学院教师围绕教学认真展开理论研究,近十年里就出版了电影基础理论文集和教材50多种。同时结合电影创作现状,积极进行理论探讨。80年代初,我院教师写出的《电影语言现代化》等文章,对那时中国电影展开的几场大讨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的一句名言“丢掉戏剧拐棍”,即是我院教师一篇文章的题目。在新时期中国电影的长足进步中,我院教师介绍引进现代电影理论的工作,也是功不可没的。当然,这方面也有借鉴中缺少分析的教训值得汲取。学院教师对中国电影理论建设强烈的责任感和进取心,使我院形成了一个有影响的理论群体。它和青年电影制片厂一起构成了有助于学院教学主体强有力的两翼。电影学院拥有一个可自己正式生产影片的基地,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记:有人认为,学院教师利用青影厂这一优势,大胆实践拍出的《沙鸥》、《邻居》等几部纪实风格的影片,当时确为囿于戏剧美学的中国影坛送来了一阵清风。接着,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张艺谋等一群“文革”后的学生,又以敏锐而顽强的探索精神,带着一批从电影语言到电影形态都叫人耳目一新的影片走上银幕,引起了国内外电影界的注目。从而社会上有电影学院注重培养“探索片”人才之说,这符合实际情况吗?
沈:学院的教学以常规电影为主,强调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规定情景中塑造人物,是教师训练、考核学生的常规形态。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学院当然鼓励探索精神。但说学院偏好探索片那是一种错觉,就像有人以为电影学院只出名导演、演员一样。其实我们培养的摄影、美术、录音系学生也是颇有成就的。这些年获电影双奖摄影奖的,大多是学院的毕业生。现在国际影坛对我们培养的摄影师也大加赞赏。
记:国际电影教育界如何评价电影学院?
孙月枝(学院党委书记):我院已成为“国际电影电视高等学校联络中心”的理事。该中心培训局副主席、美国斯坦福大学亨瑞教授在去年一次会议上曾说,“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而对北京电影学院却不应这样看,这是由它培养的人才所决定的。”莫斯科大学副校长也称我院已是“世界第一流的”。但我们宁可把这看作是客气话。目前我院不少教学设备还是五六十年代的,而且连一个容纳200人的电影院也没有,师生看教学片都得去外边租场子。
记:学院对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想法?
沈:电影学院仅培养艺术创作人员已不能满足我国电影及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我们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着手开办了化妆、剪接、照明和社会急需的广告等专业的进修班,夜大、函授教育也相继上马。在八五期间,力争将北京电影学院办成一个以电影创作专业为主体,理论、技术、管理等专业相结合的多学科、多层次、多种形式的高等学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