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他们在基层成长——记上海市部分大学毕业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07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他们在基层成长
 ——记上海市部分大学毕业生
新华社记者 郭礼华
1977年我国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已有数万名大学毕业生跨进了上海的工厂企业、医院学校、商场宾馆大门,从这里开始他们人生的新旅程。他们中有本科生、专科生、硕士和博士,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增长社会知识,增进与劳动群众的感情。事实雄辩地向人们展示: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方工作,并非“大材小用”,更不是“吃亏”,而是青年知识分子成才的必要途径。
    “看来,我这条路走对了!”
张志刚说这番话的时候,已是上海第一制药厂科研所的负责人之一。
这家有40多年历史的综合性制药厂虽生产40多种药品,但技术人才匮乏。1987年到厂不久,他就被抽到中试室任技术员,工厂对这个上医大药物化学专业毕业生寄予了厚望。
扑热息痛是一种常用解热镇痛药。他注意到,这种药生产工艺陈旧,需两步化学反应,收率仅40—50%。能不能改改工艺,一步到位?机会终于来了。厂里给他找到一家外国公司的工艺流程图。凭着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外语水平,他开始了艰苦的试验。厂里没有实验设备,他就跑回母校求援,日日夜夜“泡”在学校实验室做试验。当试验进入关键之时,在外地的父亲猝然去世,他强忍悲痛仍坚持实验。
就这样,3个月中反复试验30多次,他摸索出一步直接合成扑热息痛原料药的新工艺。与旧工艺相比,提高收率13%,年创利1000万元。
    实践使她起飞
1988年初,墨西哥的瓜达拉哈拉城。
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青年建筑师云集在这里,举行国际建筑设计研讨会和竞赛。29岁的陈雯,这位中国青年建筑师的代表在“邻里区振兴”设计竞赛中以大胆、创新的设计荣获特别奖。爱挑剔的评委们接着又从70多名各国青年建筑师中,选拔5名佼佼者,授予奖学金,参加同年6月在保加利亚举行的国际青年建筑师研讨会及设计竞赛。她又夺得一席。
这位1983年从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女大学生从小喜欢画图,爱好文科。而建筑又是工科中的“文科”,似乎特别适合她这个女孩。刚分配进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时,设计的不是传达室,就是厕所、垃圾箱,但她没有半点怀才不遇的抱怨。在这些小品设计中,她倾注了初涉者的喜悦和认真。
一年实习期刚满,学生气未脱的她担任了“无锡马山度假村”总设计师,负责从制定方案到扩初阶段的图纸,组织各工种现场设计。她依据环绕度假村的太湖风景,在设计中大胆展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意境,让建筑群体犹如片片白色篷帆,散落在太湖之畔。由于构思独特,她获得该院1985年青年设计二等奖。
6年来,她主持或参加设计的旅馆、办公楼、住宅以及旧城改建、新区规划等工程不下20项。其中有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妇女之家、购物中心和厦门别墅、天津塘沽小区规划等。她说:“过去在学校里搞设计,往往随心所欲,很少注意实际可能。如今我每设计一项工程,都要深入现场,考虑它的经济效益,协调好各种关系。”1988年,她成为设计院最年轻的建筑师。
    到企业中施展才智
不少人对张未名的举动困惑不解:一个有着硕士和博士头衔的研究生,不闭门著书立说,却东奔西颠,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岂不大材小用?
33岁的张未名笑了笑回答:“我追求的是科研成果产品化,既出成果又生效益。”
他1982年大学毕业后,考取了研究生。这位曾当过热处理工、对工厂管理落后状况深有感触的青年人,上大学、读研究生,就是想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发展工业生产出力。他在跟随导师陈念贻研究员应用化学模式识别调优法开发新材料的研究中,大胆地设想将这种新技术移植到工业生产领域中去。
1984年9月,他来到地处东海之滨的上海高桥化工厂,实施他的设想。
模式识别调优法是一种软件技术,应用它首先要掌握生产装置的几万甚至几十万个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在高维空间对复杂系统进行识别,取得与系统相吻合的数学模型,然后对生产进行微调。他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数学模型做出后,他又给第一线工人讲授模式识别调优技术,具体辅导工人操作,还跟班劳动。
辛勤的汗水使这个厂深感头痛的顺丁橡胶质量不稳定难题得到解决,优级品率从70%跃升到95%,能耗明显下降,每年可多得经济效益100万元以上。
接着,他在上海石化总厂、南京炼油厂等企业也研究成功调优项目,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这项成果获得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经委和计委也把它定为“七五”期间新技术推广项目。
为了更好地开展这项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他放弃了出国的机会和大研究机关优裕的条件,冒风险于1988年5月组建了一个高科技实体——上海高维系统优化公司,出任总经理。
一年多来,他和同事走南闯北,大力为工厂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至今已为上海、江苏等地8家骨干企业12个生产装置成功地采用调优法,使这些企业提高效益每年达2000万元。
工厂的实践为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材料。他在模式识别调优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也成果累累,先后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得到了专家好评。
这一切,使他成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和“五四”奖章获得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