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雅尔塔秋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1-25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雅尔塔秋色
  许世铨
《真理报》的同志安排我们《人民日报》代表团到克里米亚采访三天,一方面是为我们提供了解苏联南部农业和旅游业情况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是想让我们在这著名的疗养胜地稍事游憩,调节一下紧张的访问活动。然而我真正期待的是到雅尔塔寻觅一桩历史事件所留下的踪迹。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那里举行了高级会议,并签署了雅尔塔协议,奠定了战后欧洲40余年的政治格局。
当我们驱车来到雅尔塔时,一路上萦绕在我脑际的国际风云却顿时消散了。我完全被这座山城的迷人秋色吸引住了。
雅尔塔被誉为克里米亚南端的“明珠”。它面对浩瀚的黑海,背后为巍峨的克里米亚山所环抱。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山峦被蓊郁丛林染成了金黄色、琥珀色、翠绿色……浓淡相间、斑驳陆离。海拔近1300米的圣彼得峰,像被刀劈斧削过似的,直插苍穹。岩石裸露的峰顶,在落日余晖中呈玫瑰色,像红宝石一样熠熠生辉。山脚下,湛蓝的海水,波光潋滟,把薄暮中的山色也映照得璀璨空明。难怪普希金、契诃夫、马雅可夫斯基这些俄罗斯文坛巨擘都曾在这里吟咏盘桓、留连忘返!
翌日上午,我们迎着一路美景来到雅尔塔会议的会址利瓦基亚夏宫(见图)。它是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于1910年为其患肺结核病的皇后前来疗养而修建的。宫殿用白色石料修成,意大利式,富丽堂皇。整个工程仅用了17个月。当时俄国已处于矛盾激烈的革命前夜,而沙皇仍劳民伤财地营造宫室,其穷奢极欲可见一斑。
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早已人所共知,但女讲解员娓娓介绍的会议花絮和轶闻,不但助人游兴,而且发人思考。当年三国代表团分住三地:美国代表团住夏宫,英国代表团住在名为“狐狸洞”的一处前贵族的别墅中,苏联代表团驻地则在二者之间。英国首相邱吉尔开玩笑说,即使在驻地安排上,斯大林也没有忘记在美英之间打上一个楔子。三国首脑的正式会谈是在夏宫中的白厅举行的。厅中没有安装电灯,代表团中有人解释说,这是因为会谈争论得太激烈了,没有电灯可以使气氛冷静下来。斯大林到雅尔塔来是由女儿陪同的,因此罗斯福和邱吉尔也都把各自的千金带来了。于是,会场内是“三巨头”在折冲樽俎,会场外是“三小姐”的脂粉外交。关于罗斯福,有这样一段故事:他对斯大林说,夏宫太美了,他想在退休之后以私人名义把它买下来。斯大林则回答,会务繁忙,不谈这个问题。
参观过后,我的思绪仍久久留在历史的场景之中。雅尔塔会议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国首脑的一次重要聚会,为最终战胜法西斯德国和日本,防止纳粹势力复活,做出了历史性的安排,勾画了战后欧洲的政治地理蓝图。战后德国的分裂状态,从根本上说是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所造成的后果。然而雅尔塔会议也带有浓重的大国政治的色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共同战斗、牺牲所取得的,但是广大中小国家的利益在雅尔塔会议上又被置于何处呢?特别是有关远东问题的“秘密协定”是美苏两国领导人私下达成的。对这些问题,世人已有公论。雅尔塔会议虽为三国首脑会议,但重大问题都是先由美苏两家商定的,战后两极世界的格局,那时已露端倪。
漫步在利瓦基亚宫外,满眼仍是斑斓的秋色,然而山径上的片片黄叶却使人产生一种“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的感触。欧洲大陆上的格局已经变化,两极主宰世界的状况正在改变。以雅尔塔会议为标志的一个时代毕竟结束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